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5的文章

我的學生,小育

這個看起來平凡無奇的嬰兒式,小育努力了兩個月才做得到。 小育第一次出現在我眼前時,全身散發強烈的負面能量。彎腰駝背,胸口擠成一團,全身上下都水腫,臉上沒有一絲笑容,她嘴巴不斷碎念否定自己的語言,恨自己不運動,恨自己縱容自己十年來體重增加十五公斤,恨自己沒有辦法睡覺,她不斷的恨、恨、恨........ 我安慰她最起碼她願意走進教室,願意嘗試改變自己,已經很好了。 她說對,她決定要改變自己了,但是她還是恨,恨自己過去十年來的亂七八糟,竟然讓自己的身體變成一坨水泥,她好恨、好恨、好恨........ 接著她走進教室上我的第一堂課,那真的是蠻悲劇的一堂課。每個動作她都做不起來,我說的每個動作,包括「嬰兒式」。只是屈膝跪在地上把自己包起來的這個動作,她跟我說她頭痛,肩頸痠痛,快要不能呼吸。 嬰兒式是最放鬆的姿勢,是你把自己包起來,撫觸著胸膛與腿腳,明白就算外界紛擾,你都知道有「自己」可以愛「自己」,可以給自己放鬆而溫暖的擁抱。 但是小育做不到。 儘管如此,我還是讓她到嬰兒式,只是多了兩個拳頭在額頭下交疊。我希望她就算沒辦法擁抱自己,還是可以感覺到有一雙手在身邊,這兩個小拳頭或許做不到什麼偉大的動作,但是穩穩地撐住了小育的頭,頭有了依靠,肩就能放鬆,頸也能一點一點放鬆,心,自然也鬆了。 只要自己願意先伸出手撐住自己,就能站穩腳步,就能安定。 接著的第二堂課,第三堂課,小育還是一邊罵自己可惡一邊進教室。她的負面情緒還是很強,但是她沒有曠課,她也願意讓自己嘗試更多。船式腿伸不直沒關係,最起碼她願意讓腳離地。前彎彎不下來沒關係,最起碼她願意讓自己的脊椎往前伸。每次進步或許不多,但是她從來沒有放棄。 教室裡有瑜伽磚讓同學自由取用,但除非萬不得已,我不會讓學生使用。包括小育。一開始做三角式時她的手只能碰到大腿,我說就碰大腿啊,你有自己的身體可以靠,為什麼要去靠磚頭?你們是為什麼什麼做瑜伽?是為了做到三角形,還是為了自己?是為了看起來跟別人一樣,還是為了幫那個被工作、家庭、金錢等壓的扁扁的自己開出一條路,讓她一點一點探出頭? 瑜伽是修行,不是運動。我不斷告訴學生,瑜伽絕對不是只有來上課的這一個小時。這個小時是人生的縮影,有痠、有痛、有害怕,有自信有成就也有裹足不前,但是再多的情緒終歸要走到攤屍,終歸要大休息。大休息不只是休息,起來後,你

脊椎的力量

今天的基礎瑜伽課,我將陰瑜伽帶進課程中,在每一個姿勢停留久一點,藉著脊椎延伸的力量,讓大家的髖關節鬆開。 然後,就哀鴻遍野了.......... 其實,我帶的都是很簡單的動作,一點點的拉胯,一點點的後彎。只是我不准學生用肌肉,不可以用力,不可以用天生的柔軟一步到位,大家都得找到自己的中心,生命的原點,用脊椎慢慢盧,一點一點的延伸。 然後,就倒成一片了......... 不過下課之後,有同學說好放鬆好舒服,也有同學垮在椅子上很吃驚的說原來自己的脊椎睡了十幾年。 是啊,我們離開羊水太久,久到忘記生命成形胚胎著床後,第三週心會跳,第四週從顱骨到骨盆的脊椎成型,第六週大腦開始控制肌肉,直到第八週才有人形。 生命的起源正是在心臟和脊椎,有了這條中心軸,才有器官、肌肉與人形。有了脊椎的力量,小嬰兒才能回應父母的呼喚,迎向有愛的所在。但是大多數人有了人形就忘了中心,有了太多的外務就忘了原始的初心,將太多力氣放在外面的繁繁瑣瑣而忘記原本內在的力量。 就算愛近在咫尺,少了脊椎的力量,還能抬頭迎向別人的眼神,還能牽動身體往前踏一步嗎? 而在  Eason Chen  老師更高階的陰瑜伽裡,要喚醒更強大的內在力量,那就不只要迎向愛,還要撕破自己的表象,扯碎自己的束縛,在自己的身體裡找到不囿於時空而能平衡的中心線。具體的說,就是當老師要我們開髖時,我就算是痛到臉扭曲還是得把臉扶正,再繼續延伸脊椎,想著我活著,我存在。

拍照

給朋友看我最近拍的體位法相片,朋友的第一個反應是:「那是CC嗎?」 雖說瑜伽可以凍齡,但凍成七歲也太過分, 朋友雖然不到四十歲,但可能得考慮配一下老花眼鏡。 這些照片事實上是因為  Chit Yoga  南京館落成, Eason Chen  老師找我們拍照,  Liu Kiaya  和  Kim Lin  在旁捕捉的側影。教室裡雖然有鏡子,但平常練習瑜伽時非常專注,根本不會注意鏡中自己的模樣,頂多確定前彎時背有直,就專心感受身體中軸線。 之前也曾想過拍些體位法的相片,可是總想著再練一陣子,等練得更好再拍。而且沒事拍個手平衡,會不會又被某些基本教義派批評我們在炫技。心思就這樣七彎八轉,幾年過去了,還是什麼記錄都沒留下。所以有時候不要想太多,被抓去就是最好的時機。 這照片看著看著,倒是看起了教室的氛圍,特別是上面那一張,我和老師都全神貫注緊盯對方,簡直像是Iyengar說的「鷹眼」。老鷹捕捉獵物時,順著上昇氣流盤旋在森林高處,張大瞳孔緊盯風吹層層的綠蔭植披,以鷹之眼瞅出飛竄的黑影,一擊到位。 老師嚴格地抓出我們的弱點,我們也不斷努力,以自身進步逼迫老師掏心掏肺。 這教室聽起來像是地獄鬼火,卻是我放鬆的真正所在。因為每次的全力以赴,讓我知道每次的練習都是蛻變,每次蛻下一點點,或許是汗水,或許是角質,或許是頭髮,也或許是藏在身體深處複雜的情緒,比喜悅比痛苦比難受比不安還要細微深層只能感受無法名之的情緒,又或許,只是上輩子的業而已。這一切的一切都會在練習時浮到身體表層,在動作變化間與我同在,隨著呼吸進入到最後的攤屍,最後的寂滅。

七星山主峰與東峰

雖然生長在在多山的小島上,卻對山野十分陌生,大抵是我輩中年的寫照。說起來當然是有些遺憾,特別是當外國人問起台灣有什麼特色時,我想得出台灣有高山,卻除了玉山雪山陽明山,數不出更多山名,更別說山上的空氣與景致,和我是咫尺天涯。 單身的時候,遺憾只是單人份,不輕不重。有了孩子後遺憾呈倍數增高,不想把遺憾代代傳下去,這幾年得空就帶孩子往山裡跑。認識的郊山太少,沒幾次就走完,這陣子決定挑戰難一點的山,得早他人之先去探路。 所以就抽個空擋,和Simon一起探探七星山。我們先坐捷運到劍潭站,轉坐紅5再坐108遊園公車。遊園公車繞遍陽明山每個景點,竹子湖、二子坪、小油坑......每段距離都好遠,過了一個山頭才到下一個點,轉過一個山頭眼前景色又全都不一樣,這時才發現陽明山好大。以前悶在小小的車裡經過,距離和時間是短了,視野也扁平了,竟誤以為陽明山不過是後園小丘,只是泡湯吃野菜的小地方,其實陽明山比我想的大好多,得親腳踏上才算。 不過大眾運輸真的耗時間,從出家門到冷水坑停車場花了兩個小時,本來希望在中午前下山,卻到近中午才到冷水坑站。從這裡往前方望可見山前頭有一小裂口,那就是登山口,大概走5~10分鐘可以到。 在公車站等遊園公車時,我和Simon研究公車站牌。排第一個的阿伯問我們要去哪,知道我們要去冷水坑後就說:「去泡腳啊,很舒服的,去泡個腳。」 我以為只是水盆大小的泡腳池,沒想到是這麼完整的足浴池,這樣的設計概念,不知道是不是日本人留下。 不只有足浴池,還有免費湯屋。但享樂的事情晚點做,否則泡完也沒力爬了,直接下山。 斷捨離啊,斷捨離,直接邁向登山口往上走。 走了一小段還沒到涼亭,Simon和我站在旁邊討論是不是走錯了,會不會不小心漏掉哪個叉路轉錯方向。路邊有個阿伯突然現身問我們要去哪?幫我們指路時順便簡介附近的地質變化,比方說橋旁邊這個長滿雜草的山坳就是個死火山口。 登山總是容易遇到熱心指路的山友。山友們指了路就走,不多攀談也不多干涉,天寬地闊的。難怪人到中年越來越愛爬山。 確定路沒錯後,又走了一段,終於來到涼亭。 山稜一路走來沒有遮蔽,風吹又強,耳朵很痛,我們看地圖確定路線後就繼續前行。 才一轉頭就看到一個毛絨絨的東西

Kapotasana

9/2 mysore時, Eason Chen  老師拍下來的 Kapotasana 。 一年前在flow課堂上有做過Kapotasana,當時只是用天生柔軟硬做,先直接往後倒,手再一點一點慢慢往回抓到腳跟。最後用臂力推起來,簡單來說就是拉腰、傷肩、用蠻力,為達終點不擇手段。 老師看了,也沒說什麼,只是不給我做Kapotasana。只有一次,他讓我用跪姿腳後跟抵牆,再從那裡往後彎,他說Kapo的正確做法是這樣。我彎到一半就腰痛,怕受傷,立刻放棄,也知道Kapotasana就算對天生柔軟的我來說,也不容易。 後來我沒再特別想做Kapotasana(在mysore裡,少一個動作,就是少一個體位和vinyasa,少一點比較好.......)不過老師倒是很仔細的磨我的drop back,就算我已經可以穩穩的drop back,不需要三次吸吐,也不會爆衝起來,老師還是要我顧好每一點:腳要直,跨要推,脊椎往上拉長,胸口慢慢捲。 簡單來說,就是在drop back裡把自己的身體當後彎神器來用。 就這樣捲了快一年,上個禮拜老師說做Kapotasana吧。ashtanga的世界裡是老師開口,學生就要做。我沒想很多,把根基顧好身體往後捲,就看到自己的腳後跟了。當時嚇一跳,心想媽呀,怎麼會?然後手下來就摸到腳後跟了。 那天回家晚上很晚時突然想起來,跟老公提一下,老公問不是很棒嗎?你怎麼沒特別開心? 為什麼?因為離跳烏鴉更近一步了吧。 照這樣下去,一、兩年後跳烏鴉做到了大概也不會興奮,因為離一腳掛頭把自己抬起來(Eka Pada Sirsasana C)又更近一步,做到這個又離下一個挑戰更近一步,離下一個挑戰又更近一步,無止盡的挑戰,直到老,直到死去。 ashtanga真是薛西弗斯的修煉來著。 ==== 卡繆說:薛西弗斯非常快樂。

讀書會回顧(下)

下一本《 瑜伽:身心靈合一之旅 》我已經忘記是誰推薦了。這本書我在上師資班時就是老師列出來的推薦讀物之一。老實說,念師資班時因為頭倒立一直上不去,所以不管看那本書都只看頭倒立,書一開始提到的七大原則瞥過就算了。這一次重讀才發現丟掉的糟粕才是精華,當時沒有細看實在太可惜,執念總是拉人走向彎路,得繞了又繞才發現,真理總在闌珊處。 話又說回來,以我當時的能力,八成也無能理解作者說要像海星人般以肚臍啟動,四肢被動,全身連同體內臟器一起參與做體位法是什麼意思。更別說肌肉的鬆沉、用力及垮掉差別在哪。近幾年瑜伽和體適能結合,很多老師只是把瑜伽當作肌肉鍛鍊來做,也就有越來越多的學生練瑜伽練到身體僵硬,而不像瑜伽人般的鬆沈。昨天課堂上來了一位新學生,我問他之前的瑜伽經驗,他說在別的地方上過各種瑜伽,一臉挑戰來吧,我ok,但一進入體位,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四肢有力,Bandha無力。 林麗珍老師在《行者》裡對一位學生說:「他忘記他有脊椎了。」真是一句警鐘,很多人都硬繃著脊椎把手拉高,把腳跨遠,卻忘了從骨盆往上長出來的脊椎才是身體的中軸,從中心啟動,手腳鬆沉畫開,宇宙自然浮現。 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 很多人只把這幅畫放在人體結構比例上, 但想想,達文西為什麼要用圓形和正方形來表示這個人的手腳活動範圍。 真的只是拿來當比例尺而已嗎? 最後是前一陣子看完的《 瑜伽的科學 》。這本書剛出版時我就讀完了,我非常喜歡前半本,到處推薦,但是看過的人全部都說很難看。所以我一直不敢在讀書會推薦這本書,但中文的瑜伽書實在不多,我們已經讀到差不多沒書可看了,有人說那看這一本吧,其他人只能無奈接受。 真的是無奈接受,因為討論這本書的第一堂,大家就一直說好難看好難看,連推薦的人都說不好看。只有我一個人因為了解瑜伽近代史及科學證據而興奮不已。知道瑜伽的近代史可以找到自己的立足點,知道自己站在什麼樣的地方,練的是什麼,為何而練?否則東撿一個體位法,西撿一個體位法,不就跟今天跟比利大叔打泰拳,明天跟鄭多燕跳有氧差不多嗎?泰拳、有氧沒什麼不好,但要專注才能有累積。我很高興在書裡讀到我曾經接觸過的KaivalyaDhama Yoga Institute在印度獨立史上扮演的重要地位,KaivalyaDhama的歷史雖短,但創始人藉由瑜伽與提升民族自尊,又將瑜伽與科學結合,為印度獨立推上一把。 真正

讀書會回顧(中)

《 瑜伽之樹 》和《 艾揚格瑜伽聖經 》讓大家對瑜伽的本質更有興趣,有夥伴提出念瑜伽經。不過我當時找了幾本市面上的瑜伽經稍加比對,發現不同版本差異頗大。很有中國文人藉批註經典改寫經典,藉古人口說自己話的味道。這種狀況下,最好的方式是親炙原典,但是瑜伽經以梵文寫就,沒人能念,真開讀書會頂多只能覺得梵文很像攪亂的義大利麵吧。 剛好讀書會成員Jane當時正在讀《 瑜伽真的有用嗎 ?》Jane覺得書的內容和我們的練習頗能融會貫通,就列入了我們下一本書單。我蠻喜歡這本書,作者將佛經的例子與瑜伽經融合串成一部好讀的小說。之前讀《 印度智慧書 》時產生的許多困惑,都在這本書裡得到解答。只是我用英文google作者麥可・羅區格西(Michael Roach)的背景後,看到刀光血影的八點檔情節,實在無言以對。有些事件要當事人在事發脈絡下才能搞清楚,我不是當事人,不知道真相,只能說修行是一輩子,書籍都是參照內省用的。 教室主要練習的體位法是阿斯坦加(Ashtanga Yoga),所以我們對阿斯坦加的創始人Pattabhi Jois和他的老師Krishnamacharya都很有興趣。Krishnamacharya去世許久,他的兒子德西卡恰著作較多,目前有中譯本的是《 瑜伽之心 》。德西卡恰受西方教育成長,本來要成為一位工程師,但最後感受到瑜伽的力量,改當瑜伽老師。西方教育及工程師的背景讓德西卡恰既平實也重視邏輯。德西卡恰認為瑜伽就是一個方法,瑜伽八肢是瑜伽的八個面向,每個都很重要並且彼此相關。體位法不比戒律重要,呼吸法也不比體位法重要。經常讓大家感到模模糊糊的後三肢攝心(dharana)、禪那(dhyana)及三摩地(samadhi),德西卡恰解釋的非常清楚:專心認真(攝心dharana)研究瑜伽之後,能與瑜伽本質溝通(禪那dhyana)進而合而為一(三摩地samadhi)。但是三摩地只是你此時此刻與現階段的瑜伽學習合而為一,不表示最終的結果。因為隨著你對瑜伽的認識越深,就有更深一層的知識需要了解,也就有下一個三摩地。 上述句子裡的「瑜伽」可以代換成「數學」、「舞蹈」、「哲學」、「政治」,甚至是「機動戰士」, 熱愛研究各類怪奇知識的宅男宅女們一定對這個過程心有戚戚焉。 其實就是很標準的研究過程。 德西卡恰可說是把瑜伽的玄幻面紗一把揭下,不玄不妙沒什麼神奇力量。大概是這樣,德

讀書會回顧(上)

參加 青堤瑜伽 的讀書會已經有一陣子了,到目前為止讀過的書有《 瑜伽的科學 》、《 瑜伽:身心靈合一之旅 》、《 瑜伽,遇見真我的進行式 》、《 瑜伽之心 》、《 瑜伽真的有用嗎 ?》、《 艾揚格瑜伽聖經 》、《 瑜伽之樹 》和《 印度智慧書 》。 我先自首,我不是典型瑜伽人 —— 頭頂聖光、腳踩祥雲,手捻蘭花,口吐真言,滿心喜悅澤愛眾生(好啦,根本沒有這種人)。 我從小就對身心靈類的書籍無感,所以我剛練瑜伽時還蠻苦惱的,因為我只要喜歡一個東西,就會開始唸書查資料,那時瑜伽同好們推薦的書都跟身心靈、神、意識有關,我就覺得..........很煩。但我真心喜歡體位法,也領受到體位法帶給我的好處。所以有一陣子我是把瑜伽的身體和心靈分開來看,也就是一般人對待瑜伽的方式——當個健身操,或是當個大人的玩具來玩。 後來跟著Eason老師練習,老師要我們開讀書會念《 印度智慧書 》,或許是緣分不夠吧,這本書一直無法讓我產生共鳴,特別是死亡與業報的部分。不是我不能接受業報這個概念,只是作者的解釋無法說服我。但是我對印度哲學理解不深,無法批判。我不喜歡用「我覺得.....這樣對」、「我覺得.....這樣不對」的感覺派淺淺的討論,與其如此不如直接參禪。 為了讓讀書會的討論品質提高,我開始努力唸書,那時候翻了幾本,第一本讓我很感動的是《 瑜伽之樹 》。這本是瑜伽大師艾揚格的演講集,因為是演講稿,文字直白且深入淺出。艾揚格是現代瑜伽體位法大師,他將體位法與瑜伽八肢結合,也就是如何藉由體位法實現瑜伽八肢:持戒、精進、體位、呼吸、制感、攝心、禪那、三摩地*。 艾揚格的體位法做的出凡入勝,大概也因為這樣總有人攻擊他偏離瑜伽正道。所以在《 瑜伽之樹 》裡他不斷申明他不是只是個瑜伽運動員,而是真的將瑜伽經的修行貫徹在體位法中(唸書的掌握話語權就瞧不起用身體的,真是今古不變,東西亦同)。 也還好艾揚格是這樣不服氣,持續鑽研瑜伽經及研究體位法,著作等身,為瑜伽界留下豐厚的資產。 我將《 瑜伽之樹 》介紹給Eason老師,Eason老師也非常欣賞艾揚格,所以讀書會接下來的兩本書就是《 瑜伽之樹 》和《 艾揚格瑜伽聖經 》。這兩本書對瑜伽八肢著墨甚多,《 瑜伽之樹 》還特別描述了他對瑜伽老師這個職業的高標準。以書裡的標準而言,艾楊格可說是抱著奉愛的心情在教授瑜伽:比學生更努力練習

體位教學:橋式

有網友請我分享輪式影片。 輪式不簡單,要先掌握橋式,才能進到輪式。所以我先分享橋式。「橋」和「輪」都是後彎體位,只是一步比一步難。後彎很有趣,英文叫做「open heart postures」,開胸的時候,隱藏在心裡的小精靈也跟著飛出來。我們的讀書會在討論後彎與情緒釋放的關係時,就發生過情緒釋放的奇蹟時刻。那時候覺得,人類,真是奇妙,能夠這樣深入探索自己,真是幸運啊。

信安老師的溫柔

過去這三天, 青堤瑜伽 請到 KPJAYI 二級認證的信安老師來帶我們練習Ashtanga mysore。 KPJAYI是瑜伽研究所,專研風行全世界的阿斯坦加瑜伽(Ashtanga Yoga)。Ashtanga給人的印象就是要把腳掛頭、做把身體折斷般的後彎或各種手平衡等非人動作。能從這個研究所拿到認證的老師都不簡單,更何況信安老師拿到的是二級,全台灣也就五個人而已,他還是最年輕的一位。 最年輕的頂尖五人之一啊~~ 信安老師 image credit:  Chit Yoga Taiwan  青堤瑜伽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hityogataiwan 教室剛貼出信安老師的照片時,大家都很吃驚,怎麼看起來這麼像小孩? 大家看著照片一直在猜拿到二級認證的小男孩會是什麼模樣?我當然不會傻到以為信安老師會腳掛脖子從窗戶飛進來,但是可以這麼年輕就拿到二級認證,絕非等閒。應該是極為專注又自我要求極高。他會拿對自己的要求來修理我們嗎?會像創始者Pattabhi Jois一樣把每個人調整到快死掉嗎?我們會像Pattabhi Jois的一些學生,為了避免被老師調整,而把自己的潛力激發到百分之兩百嗎? 去過印度KPJAYI研習的 Michael 同學淡淡的說:「信安老師很溫柔的。」 這個溫柔又是什麼意思?Michael只叫我們用心體會就不再多說了。 第一天mysore我無法參加,晚上急急發訊詢問同學練習感想。 同學的回答是就是mysore,大家自主練習,信安老師會來幫大家調整,信安老師的聲音小小的,可能是這樣所以很溫柔吧。 這個答案當然無法滿足我,滿心期待之後兩天的mysore及一堂Ashtanga conference,老師的練習心得分享會。 第一堂mysore真的就是mysore,大家各自練,老師走來走去幫忙調整。老師沒有飛上天,也沒有突然腳掛頭,事實上穿著T-shirt、短褲的老師聲音溫和、腳步輕柔,要不是被調整到,真的會忘記老師的存在。 但是隨著時間過去,我漸漸可以體會老師的溫柔是什麼。 比方說,二級動作有個Dhanurasana/Parsva Dhanurasana,是先做弓式,再直接往右側躺變成側弓式,起來回正後再往左側躺變左躺側弓式

前彎的初心

「如果要伸展背部的話,可不可以把腳倒吊在單槓上,身體垂下來,用地心引力幫忙伸展?」前幾天,一個朋友這樣問我 「以學理來說,應該是沒問題,只是為什要這麼辛苦?光是站著前彎讓背垂下來就可以伸展背部了,為什麼要倒吊在單槓上?掉下來怎麼辦?」 「我站著前彎手碰不到地.......」 「沒人規定前彎手一定要碰到地,而且倒吊在單槓上會比較輕鬆嗎?」 「因為我經過公園時,常常看到小朋友在單槓上吊來吊去,他們好輕鬆啊,所以我想吊單槓應該是比前彎輕鬆吧........」瑜伽資歷謹一年的朋友看來有些不好意思。 的確,對身體比較僵硬的現代辦公族來說,前彎的確辛苦,讓手碰地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上課時看到前後左右的同學手碰到地板,自己卻碰不到,壓力更大、身體更緊繃,手和地版的距離也就越來越遠了。 只是往單槓頂端看是有很多小朋友吊來吊去,但你低頭會就看到有更多小朋友爬不上去。而且小朋友做得到的事情常常比較難。比方說弓式,小朋友都隨便扭一下就完成了,我們大人得花多少力氣,小心的呼吸、延展、訓練核心,才能在不傷害腰椎的情況下完成。 小朋友做弓式真是輕鬆容易 image credit: website LoveToKnow http://yoga.lovetoknow.com/Yoga_and_Pilates_Moves_for_Kids 在課堂上,大家繃著背把手往前努力拉長的同時,卻忘了手碰地從來不是前彎的重點。藉呼吸穩定核心,匯聚能量才是在前彎裡悄悄發生的事。手碰地是前彎的外形,背部延展是前彎的副產品。在前彎中讓核心不斷上提與穩定才是前彎的真義。 只是有太多同學核心垮了,緊繃著背部和肩膀硬撐,只為了手能碰到地。 那真正的前彎呢? 有些瑜伽老師會批評這樣的學生只是在練ego,不是在練瑜伽。 我是覺得不需要這麼嚴苛。瑜伽本就是約束心智,是一輩子的工作,我們較資深的練習者在簡單的前彎裡心平氣和,但在更難的體位法卻常常忘了初心。當看到同期的夥伴在練蠍子,在練御飯糰了,我們是焦躁的想迎頭趕上卻亂了身體的正位?還是乾脆放棄體位,批評做得到的人只練體位不修心?又或者是仔細檢討自己的不足,仔細而踏實的一點點補強? 瑜伽本來就是在修練ego。是人就有ego,面對ego,何錯之有? 難怪有些派別不練體位法,大家閉眼靜坐,不看不比較,什麼都不知道,心

嘆氣的自由

我的瑜伽學生大多有肩頸僵硬的問題,我請他們呼吸,學生就會用力聳肩。我請他們呼吸呼吸,他們就不自覺憋氣。我想這樣不行,為了要讓他們感受胸膛在吐氣時縮回來的感覺,我請他們嘆氣。 用力的嘆一口氣,感受肩胛骨往內縮,而不是單單肩膀往下沉。 這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沒想像中容易,大多數人都做的不夠好,嘆的不夠用力,身體變化不夠大。但有動有保佑,最起碼可以將意識帶到肩胛骨,感受那個部位的變化。昨天的課堂上,我請M同學這樣做,M點點頭,從鼻孔輕哼一聲。我有點傻住,我問他剛剛那樣是嘆氣嗎?M點點頭。 「那再來一次。」 M又從鼻孔輕輕哼一聲。 「你不會嘆氣嗎?」我問M,M才說他不會嘆氣,他從小就被要求不能嘆氣。因為嘆氣是負面的,越嘆事情會越糟,所以不能嘆氣,要努力。而且有小孩在,不能在小孩面前嘆氣。 M的狀況反映了我所有學生的狀況,大家都太習慣用意識去抑制情緒,情緒被抑制下來後往身體深處鑽,久了,這些情緒就在身體各處顯示出來。一個沒有負面情緒的人很可能擁有最負面的身體。 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與宇宙間的能量有恆定關係,此滅彼增,此增彼滅。生命能量如氣息流動,充斥在我們周遭,有呼吸,生命能量才能流動。一般的瑜伽練習者藉吐氣排放負面能量,但我教課後發現單純的呼吸對一般人來說都太難。所以我會建議他們,如果吐氣太困難,那就先嘆氣,用嘆氣牽動你的身體,將你的負面能量排出去,正面能量才會順著吸氣進來。 M點點頭說他知道了,但是還是只是用鼻孔輕哼兩聲。在人前嘆氣對現在的M來說看來是太困難,我請他回家多練習。「真的沒辦法的話,就躲到廁所鎖起門吧。在自己的空間裡,一天兩次都好,用力的嘆氣。」M點點頭,我想他會努力,因為他一直都太努力。 但我就先不逼他了,如果要先努力才能放鬆與嘆氣,那就先努力一下。努力的做好,努力的放鬆,最終會在其中找到平衡,不需要努力。

攀岩體驗

第一次挑戰就順利完成斜壁路線。 不得不說瑜伽人攀岩實在很有優勢,手腳開展的幅度比常人大,能夠利用的手點和腳點就比常人多。瑜伽人只要把Bandha提好,身體輕盈鬆軟,爬起來就又快又輕鬆。 其實我在練瑜伽前試過一堂攀岩體驗,那已經是很多年很多年之前,當時沒bandha、沒核心,只會呆用手腳的力量,結果一下子就沒力,連兩公尺都爬不上去。那時卡在半空中氣喘噓噓,很想下來,教練卻不准我下來的痛苦留在記憶深處快十年,好不容易才又鼓起勇氣再度體驗。 這一年跟著 老師 練瑜伽,對Bandha的體驗更深,真的覺得Bandha只要收的好,身體輕盈地在空中飛舞就不是夢想。只是有時候也會奇怪,為什麼我會那麼期待可以在空中飛舞呢?應該不是只因為小時候讀了很多金庸的關係(但也不是不可能,文學的力量非常大),更或許是在偶然幾次的飛翔中,覺得被祝福被愛,在愛中得到自由吧。 因為我知道,飛翔,不是靠我一個人有恆心有毅力就辦得到的啊。

貓牛拱背

這影片本來是瑜伽課學生下課後請我拍一組動作,讓她們可以回家練習。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貓牛拱背。這組動作可以活動脊椎,開胸和舒緩下背。動作簡單威力無窮。對初學者和資深練習者來說都很棒。 拍攝後記: 1. 貓牛拱背的重點是脊椎是上下擺動的,最忌前後移動。學生要拍我時,我還有點緊張,想說要是被拍到前後移動的影像證據,我就糗大了。還好bandha收的很好,將下半身穩定住,脊椎沒有偏移該移動的位置。 2. 現在的影像編輯軟體真是進步。我用來編輯的wevideo是從google play上找到的,連我這種白癡(連imovie都能將我打敗,真的是白癡.....)都摸兩下就上手(可見被imovie打敗的人不少,才會有這麼好用的軟體產生)。

我喜歡手平衡

我喜歡手平衡(瑜伽裡用手撐起身體重量的動作)。 喜歡不是做得好,其實我的手平衡做超爛的,是我要花最大力氣才能克服的體位。記得剛開始練Bhujapidasa這個動作時,我光是手撐地將腳抬起來,就一屁股摔在瑜伽墊上。從摔到不摔,我花了三個禮拜。 手平衡是我的弱項,因為弱就特別想練好。可是內心再怎麼想努力,卻老是茫然沒方向。我的手就是沒力氣,但我不喜歡重訓也不愛練肌肉,誰叫我傲嬌,不認為瑜伽和肌肉關係有多好。 茫然一陣子後,走進Chit Yoga開始專心跟著 Eason Chen 老師練。那個時候想自己瑜伽也練了幾年,跟著老師應該是體位法大躍進吧,沒想到,老師直接把我敲掉重練。從Bandha收束從呼吸導氣,從下犬、從戰士、從貓式去感受呼吸與氣的流動,一開始練的都是基本功。本來以為會很無聊,但因為必須專注在呼吸和感受體內氣的流動,心在基本功裡自然沈靜,基本功也在不知不覺越走越深,一不注意就發現自己已經能做Eka Pada Koundinyasana II,也能從開腳前彎飄成Tripod了。 Eka Pada Koudinyasana II image credit: Yoga Pose Weekly demonstrated by Sanaz.ich 這幾個禮拜發現只要以呼吸馭氣,越難的手平衡越不用努力,關鍵是將呼吸帶到上胸,將氣導到肩膀與前臂,腳自然而然飄起來。我的手一樣沒什麼力氣,但我的呼吸飽滿,氣息流暢,就有更多的可能性。上週五做Bujapidasana時,我突然發現以前我要刻意把肩膀撐開,免得腳夾回來時把肩膀關起來直接撲地,現在只要將呼吸帶到上胸,上胸自然穩定,腳從頭到尾都可以飄在空中,讓下巴輕輕觸地,肌肉什麼的都是多餘。 記得以前讀到Iyengar被問怎麼修瑜伽八支時,他說用體位法。習慣西方理性至上的人總以為只練身體就是低下,但Iyengar卻說asana與瑜伽八支不可分,因為瑜伽第一支Yama的第一條就是Ahimsa(不傷害),你要如何誠實面對自己的身體,在不傷害自己身體的情況下練體位法?只做簡單伸展操嗎?那又犯了不精進的錯誤。瑜伽修行的關鍵是前四支一起修,將Yama(不該做的)、Niyama(該做的)、asana(體位)、pranayama(呼吸法)冶為一體,後四支在時機來臨時就會自然出現。(同樣的理論在《

無垢舞團紀錄片《行者》

十年前跳西方式的現代舞,十年後變成東方式的禪宗舞蹈。為什麼會從這一極走到另一極?這十年發生了什麼事情? 上禮拜看無垢舞團總監的紀錄片《行者》,像是上了一堂高級瑜伽哲學課,林麗珍老師的很多道理和經驗都可以和現在的練習交互映証。以身體面來講像是將重心放在脊椎與身體中軸線,以練習面來說像是劇場沒有方便路,(我自己引申為)瑜伽也是沒有方便路。以心裡面來說,我們就是宇宙間的一粒塵埃,我們身上有宇宙的影子,宇宙是由我們所組成。不用把自己看得太小,也不用把自己看得太大。 林麗珍老師說年輕的時候跳舞,別人看不懂,她就罵人沒水準。現在跳舞人家看不懂,她就笑笑跳第二次、跳第三次,她不再要求人家一定要懂,而是要自己先給。觀眾可能不會再說懂不懂,他們可能不說話,他們的表情可能有變化,那個觸動心裡的種子可能跟著他們回家,進入他們的夢裡。 老師舞蹈的肌理都在於她虔誠的生活態度,她在三十歲出頭放下大好事業,回家陪伴小孩、陪伴家庭,專心生活。虔誠的拜鬼,虔誠的敬神。在拜鬼與敬神的儀式間,追尋人的情感,追尋人與宇宙自然間的關係。長時間的思索讓她產生巨大的改變,十年前她跳西方現代舞,十年後變成東方式的禪宗舞蹈;十年前一二三四數拍子、十年後蹲低慢走看脊椎觀呼吸。這轉變太大讓我太震驚,頻頻追問曾為無垢舞者的Eason Chen 老師,到底林麗珍老師消失的十年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可以有這麼大的轉化?Eason老師想想只能真心誠意地回答我:「就是專心當媽媽。」 專心當媽媽。 什麼是專心當媽媽? 影片的宣傳寫這齣戲是十年磨一劍,放在導演拍這部片的態度上是對的,但我總覺得放在林麗珍老師身上不太通。十年磨一劍是指十年不計毀謗的專心練舞,編舞,十年磨劍或許對榮毀謗辱不聞不問,顯然還是將劍藝放在心上,才會花十年持續磨。但是林麗珍老師消失的十年看起來是放下了舞蹈,專心回歸到家庭生活。我想那十年磨的不是一個技藝,而是她的靈魂,在日復一復的瑣碎折磨下,只能含著鼻涕眼淚低頭默默往前走,從舞台邊走到舞台中央要走二十分鐘,你沒辦法走快,世界有它的速度(孩子有他的速度),走快只是讓自己焦躁。只能壓低身子慢慢走,走每一步都要花費巨大力氣,走到最後都是筋疲力盡,意識空了心空了,才感覺的到遠方隱約有燭光,引著你飄飄飄的跟上去。也許我想太多,也許林麗珍老師從來沒有那麼多情緒,她只是比我們任何人

我練習的Ashtanga

之前 貼我把腳掛到頭上的相片,婆婆問我練的瑜伽都這麼恐怖嗎? 呵呵,如果是婆婆來學的話,絕對不會教這個。教瑜伽初學者腳掛頭根本是霸凌。但我是專業的瑜伽練習者,練的派別是Ashtanga,有我該做的練習,一步一步練下去,自然會練到比較困難的體位法。後面還有很多更困難的體位法,也不知道這輩子能不能練到。 我拍照的時候沒有想到這個動作恐不恐怖,那只是我這個階段練習的東西,也因此我從來沒有覺得我很厲害(真心誠意,比我厲害的人太多了,我的程度只能算是太平洋裡的一粒沙)。我該做的就是在各個體位法找到身體的中軸線,守住能量,放鬆身體,拉長呼吸,藉由呼吸讓身體變輕,讓呼吸帶我完成動作,守得好自然就會有下一個階段的功課讓我練習。 華麗的體位法是練習的副產品,並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總是有人會將困難的體位法與身體表像連結,質疑Ashtanga練習者追求表像而忽略瑜伽本質。 但是,身體真的是如此膚淺庸俗的皮囊嗎?輕忽身體只追求心靈真的是比較高貴嗎? 如果身體真的如此不值得重視,為什麼瑜伽八支裡會有體位法,為什麼瑜伽體位法裡會有手平衡等進階的練習? 別忘了,瑜伽的本質就是合一。 體位法(Asana)既然屬於瑜伽八支之一,就一定要練習到與其他七支合一。所以在練習體位法的同時,要帶入良好的核心與呼吸,讓意識集中,心思非常單純,才有空間讓「神性」進入。Iyengar在【瑜伽之樹】裡就說,瑜伽持戒(yamas)包含非暴力(ahimsa)與不說謊(satya),這兩點要從體位法開始修行,逼迫自己過度伸展做做不到的動作,是對自己的身體暴力。但是只做自己擅長的動作,不擅長的就跳過去,又是對自己的身體說謊。 在非暴力與不說謊的同時,還要精進,Iyengar在【瑜伽聖經】裡又說:「當我們在修習中挑戰我們的身體和意志,我們有時體驗到痛苦。瑜珈的宗旨就是淨化身體、純化心靈。這要求我們用意志力去關照,同時在不加劇痛苦的情況下去忍受身體的疼痛。沒有適當的壓力就不會體會到真正的瑜珈體位法,我們的心靈也停留在自身樊籬之內,無法超越其極限。」 在鬆與緊之間平衡,尋求認真又不能過度認真,這真的是很大的課題,也是我們努力精進的目標。難怪Ashtanga會越練越謙虛,因為必須正視自己的不足,努力克服,在克服的過程中對自己、對宇宙不可知的力量自然生起深深的

飛向空中的瑜伽

除了腳踏車、走路、馬拉松、游泳、熱氣球,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乾淨的環遊世界呢? 瑞士商人Andre Borschberg和心理醫生Bertrand Piccard發起的太陽動力計劃(Solar Impulse)從2009年就開始嘗試製作太陽能單人飛機,也就是飛行過程中不耗一滴燃料,全靠太陽能起降與飛行。是的,白天靠太陽能飛行,晚上沒太陽也還是靠太陽能飛行,那要怎麼靠呢?當然必須仰賴 蘊含台灣工程師血淚與肝臟的 太陽能蓄電池了。 image credit: Solar Impulse Facebook 連續幾次短程飛行取得珍貴的飛行紀錄後,他們在2014年底發展出Solar Impulse 2,計劃橫渡亞洲與美洲。今年三月八日,Solar Impulse 2已經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出發,一路飛飛飛,飛過沙漠、飛過喜馬拉雅山,飛過緬甸曼德勒,現在已經飛到中國重慶了。我剛剛連上 Solar Impulse 2  的網站,飛行員皮卡先生正在休息,休息完畢後,下一站飛中國南京,接著要橫渡太平洋飛到夏威夷,再穿過美國西岸、紐約,最後飛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完成橫越美洲、亞洲的計劃。 這次成功後,下一步大概就會串起歐洲、澳洲、大洋洲,逐步完成以太陽能飛機周遊世界的計劃吧。畢竟皮卡先生就是第一個坐熱氣球飛越全球的飛行員之一,到世界探險一直是的他的習慣。 或許不只是他,也是瑞士人的習慣。據說在阿爾卑斯山環繞成長的瑞士人,習慣爬山面對未知的挑戰,他們喜歡登上山頂,習慣從山頂俯瞰,以和別人不同的角度面對世界。阿爾卑斯山變化多端,真正的探險家不會只有蠻勇,還要有智慧及耐心。皮卡先生就不單單只是探險家而已,他的本業是心理醫生。想想我們多山的台灣也應該培養出很多探險家才是,而不是把資源都丟向做削價競爭的高勞力密集產業。 回到皮卡先生,這位有科學背景的冒險家要如何面對史無前例的飛行壓力呢?太陽能源雖然乾淨,但是飛行速度無法與石油相比,所以得飛更久。飛行的上下高度差很大,才飛到零下二十度的喜馬拉雅山,12個小時後就到40度的南亞。外界環境的劇烈變化自然會影響到身體,高山症、中耳不平衡都是大家能想像的症狀,背負「世界第一次」的飛行員想必有更多的心理與神經壓力。 image credit: Solar Impluse Facebook

Guruji (2):再害怕還是要做drop back

上一篇文章 裡提到很喜歡《 Guruji 》這本書,也很想引進台灣,但面臨到兩大問題,第一個問題比較小,關乎市場。目前市面上的瑜伽書籍分兩大派別,一派走美體、身體治療、解剖等「功能性」瑜伽,另一派直攻心靈,談瑜伽經、禪修與三摩地。別號療癒瑜伽的Ashtanga屬於瑜伽的一個派別,從體位法開始,修身體外形也治療身體病痛,從外往內修習瑜伽八支。樂觀點看,Ashtanga既顧功能也修心靈,相關書籍當然有市場。不過就現實面來說,Ashtanga字又長又難念,沒深入接觸過的人看到可能以為是Hip-hop,直接跳下一本減肥瑜伽,這樣怎麼說服出版社出版呢?好吧,我遮住一隻眼睛只從樂觀面看,總會找到方法。 第二個問題比較大,就是我對出版完全沒經驗,簡單兩個字可以總結:天兵。 出版翻譯書會遇到的版權交涉、印刷費用、成本計算、通路、排版、編輯、美術等大大小小的事,我完全沒有經驗,唯一會做的就是把書譯成中文。 還好我雖然天兵,周遭親友們個個是天將,大家給我很多點子。一位獨立編輯朋友熟悉小眾文化,她給了我很多靈感,小眾雖小,面目倒是很立體。與其找大出版社說服他們找不知道在哪裡的瑜伽讀者,不如直接針對Ashtanga的愛好者把《 Guruji 》做好,用群眾募資的方式進行,真的籌得到錢的話就發行,籌不到錢再想別的出路。 基本書坊 的邵其邁也很好心的分享版權購買及書籍出版各環節的成本計算方式。我算一算,募資做不起來,頂多就是賠掉買版權的費用,不能大量印刷,用POD的方式發行也可以。 於是我把另一隻眼睛遮起來,也就大無懼了。我直接寫信給《 Guruji 》的兩個作者Guy Donahaye和Eddie Stern討論版權。《 Guruji 》上一次再版是2012年,我想出版了那麼久台灣都沒有中譯本,必定是等著與我締結緣分。沒想到Guy Donahaye當天回信說這本書的版權已經在六個月前賣給某家出版社了。 我看到信時一方面很開心,因為這家出版社不但位居主流,做書的品質也是一流。由他們來製作《 Guruji 》,品質一定有保證。而且既然主流出版社都看到Ashtanga了,那不就表示Ashtanga正受到重視嗎?我應該開心的。 但是,六個月前才賣掉。六個月前,怎麼會這樣,就只差這六個月? 我越看那六個月就越難過,越難過就越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這本書,好想用

關於我

雖然在2013年就拿到師資證照,但是一直都還是比較享受練習沒那麼想教。而且覺得瑜伽學問深似海,證照不過是張畢業證書,幫我敲開專業瑜伽的大門,我知道自己還有太多不足。 或許我自認的不足對一般人也夠足了,朋友老是問我為什麼不教?為什麼不教?那時候 Eason Chen 老師幫我回答:「她喜歡練習就讓她專心練,反正教學的機緣來時,躲也躲不了。」我當時還想橫竪我不教,哪來的躲不了? 沒想到最後躲不了的教學機緣也是老師。那天早上,如常的練習前,老師突然對我說去教吧,我初聽時還是有點猶豫,我不覺得我的體位法做的特別好,瑜伽的學問也還在努力中,我憑什麼站在墊子前?但是老師說教與學是分不開的,他問我不在人群中修行,難道要躲到山裡? 也是也是,瑜伽終歸是合一。 既然決定教,我會全力以赴的。 老師要我寫點自我介紹,不知不覺又寫成Ashtanga練習感想,不過我不會讓學生一開始就練Ashtanga的。Ashtanga是修行,比Ashtanga更基本的是找到自己的身體。 我的自我介紹: 我的瑜伽最起點和一般人沒什麼不同:想要健康、想要美麗的身體,想要一個不辛苦的運動。從前的我有現代人的通病,大腦動的比身體快,手腳不協調且飽受思緒紛亂之苦,唯一的優勢是身體軟。仔細評估後,瑜伽自然成為我當時的最佳選擇。瑜伽乍看很緩慢,我可以悠悠哉哉找手、找腳、找左邊、找右邊,再慢慢進入動作。天生的體質優勢讓我輕鬆扭出別人扭不到的角度,我以為自己很厲害,直到接觸Ashtanga,才知道什麼叫做半瓶水。原來上天給人天賦是要讓人看到自己的極限,極限外面的世界更廣闊,我可以選擇被天賦困住或者選擇踏出去。 我從Ashtanga歸零,學會臣服,學會帶著觀止的心情練習瑜伽,外界的眼光不重要,動作的美醜也不重要,痠痛與汗水也都不放在心上。重要的是在一次次的練習中,守穩核心,用呼吸將胡亂奔跑的小自己,安坐當下,與更大的宇宙疊合為一。 在合一中,無形無色的時間才有了形狀,才能握在掌心。 Iyengar說攤屍式的用意是讓你穿越時間的縫隙,感受到時間的聚化成滅。我是在練習jump through,在騰空離地的那一個吸氣,體會到箇中巧妙,如水滾沸騰,無數奔騰的水泡在那瞬間創造無數種可能。練習Ash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