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之樹》和《艾揚格瑜伽聖經》讓大家對瑜伽的本質更有興趣,有夥伴提出念瑜伽經。不過我當時找了幾本市面上的瑜伽經稍加比對,發現不同版本差異頗大。很有中國文人藉批註經典改寫經典,藉古人口說自己話的味道。這種狀況下,最好的方式是親炙原典,但是瑜伽經以梵文寫就,沒人能念,真開讀書會頂多只能覺得梵文很像攪亂的義大利麵吧。
剛好讀書會成員Jane當時正在讀《瑜伽真的有用嗎?》Jane覺得書的內容和我們的練習頗能融會貫通,就列入了我們下一本書單。我蠻喜歡這本書,作者將佛經的例子與瑜伽經融合串成一部好讀的小說。之前讀《印度智慧書》時產生的許多困惑,都在這本書裡得到解答。只是我用英文google作者麥可・羅區格西(Michael Roach)的背景後,看到刀光血影的八點檔情節,實在無言以對。有些事件要當事人在事發脈絡下才能搞清楚,我不是當事人,不知道真相,只能說修行是一輩子,書籍都是參照內省用的。
教室主要練習的體位法是阿斯坦加(Ashtanga Yoga),所以我們對阿斯坦加的創始人Pattabhi Jois和他的老師Krishnamacharya都很有興趣。Krishnamacharya去世許久,他的兒子德西卡恰著作較多,目前有中譯本的是《瑜伽之心》。德西卡恰受西方教育成長,本來要成為一位工程師,但最後感受到瑜伽的力量,改當瑜伽老師。西方教育及工程師的背景讓德西卡恰既平實也重視邏輯。德西卡恰認為瑜伽就是一個方法,瑜伽八肢是瑜伽的八個面向,每個都很重要並且彼此相關。體位法不比戒律重要,呼吸法也不比體位法重要。經常讓大家感到模模糊糊的後三肢攝心(dharana)、禪那(dhyana)及三摩地(samadhi),德西卡恰解釋的非常清楚:專心認真(攝心dharana)研究瑜伽之後,能與瑜伽本質溝通(禪那dhyana)進而合而為一(三摩地samadhi)。但是三摩地只是你此時此刻與現階段的瑜伽學習合而為一,不表示最終的結果。因為隨著你對瑜伽的認識越深,就有更深一層的知識需要了解,也就有下一個三摩地。
上述句子裡的「瑜伽」可以代換成「數學」、「舞蹈」、「哲學」、「政治」,甚至是「機動戰士」,熱愛研究各類怪奇知識的宅男宅女們一定對這個過程心有戚戚焉。其實就是很標準的研究過程。
德西卡恰可說是把瑜伽的玄幻面紗一把揭下,不玄不妙沒什麼神奇力量。大概是這樣,德西卡恰不太紅,不受到主流瑜伽界的歡迎,但卻也是這樣的不玄不妙,反倒逼我們面對此生此世此時此刻,也就是真正的當下 —— 這,不正是瑜伽?
對德西卡恰有興趣且具有能力親炙英文原文的網友,我推薦德西卡恰與另一位心理醫生Dr. Krusche共同撰寫的《佛洛伊德與瑜伽》(Freud and Yoga: Two philosophies of Minds compared)。簡單來說,就是【料理東西軍】的瑜伽經版(才不是!)德西卡恰代表東方的瑜伽哲學,Dr. Krusche代表佛洛伊德以降的西方心理分析傳統。Dr. Krusche舉證佛洛伊德在提出劃時代的《夢的解析》前,曾與研究東方哲學與印度教思想的教授們往來頻繁,佛洛伊德應該有受到瑜伽的影響。Dr. Krusche認為《夢的解析》像是本冥想論文集,佛洛伊德一對一的心理分析分式也跟古早時代瑜伽一對一的傳授方式很像。在這樣的基礎下,他們開始討論瑜伽經,這樣分析下來的瑜伽經,又跟目前中文世界裡的瑜伽經不一樣了........
連續看了幾本比較硬的瑜伽書,我為了調適一下就在書店翻看比較輕鬆的瑜伽心得書,無意間看到《瑜伽,遇見真我的進行式》,作者Rachel Tsai老師的資歷相當吸引我,她深入學習過艾揚格瑜伽與阿斯坦加瑜伽,取得阿育吠陀醫療資格及倫敦大學亞東學院宗教思想研究系碩士。
讀書會念了艾揚格的書讓我對瑜伽的本質產生興趣,我平常練的體位法是阿斯坦加,隨著研究深入,我也對印度哲學產生興趣,甚至動念想再拿個印度哲學碩士。Rachel Tsai老師多年前出版的書此刻出現在眼前可說是因緣具足。雖說這本半自傳偏向心得分享,沒有太深入的分析,但因為走在類似的道路上,許多段落讀起來都讓人深有共鳴。
讀書會的時候,有朋友很佩服Rachel老師做什麼都做最好,書念得好,在美國的工作也好,轉到瑜伽這一行後也有很深的造詣。但我不這樣看。Rachel老師早先的人生經驗大抵就是民國五、六零年代的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這條路或許並不好走,但符合社會期待,也就是說只要努力,不用掙扎:努力去一個物質報酬最高的地方賺取最高的物質報酬,享受高物質帶來的高評價。
沒什麼不好。
除非,這條路走得不開心。而且,要誠實面對自己的不開心,而不是逃到物質裡,逃到掌聲裡,逃到親友的肯定裡。
看Rachel老師的背景,顯然從小一路被肯定到大。在異鄉最辛苦奮鬥、學位金錢都還沒有到手的時候,能夠給她支持的大概就是這些肯定。但她卻要在多年後親手毀掉這些肯定。
書理簡單寫到Rachel老師選擇離婚時,親友的質疑與憤怒不斷。她曾經猶豫是否要回應親友的認同,畢竟讓大家認同真的輕鬆很多,特別是對東方社會的女人來說,有太多認識與不認識的人愛出手出嘴評價你的私領域,迎合大家會讓日子好過很多。但是真正的瑜伽練習者無法不誠實, Rachel老師選擇誠實面對自己的變化,面對生命的實相。
生命的實相就是無常,儘管無常的是自己,再讓人受傷也要接受這就是真相。
這也是瑜伽練習給我們的勇氣,在不見血的殘酷真相下,我們都還是能微笑盤在蓮花中,接受與放下。
剛好讀書會成員Jane當時正在讀《瑜伽真的有用嗎?》Jane覺得書的內容和我們的練習頗能融會貫通,就列入了我們下一本書單。我蠻喜歡這本書,作者將佛經的例子與瑜伽經融合串成一部好讀的小說。之前讀《印度智慧書》時產生的許多困惑,都在這本書裡得到解答。只是我用英文google作者麥可・羅區格西(Michael Roach)的背景後,看到刀光血影的八點檔情節,實在無言以對。有些事件要當事人在事發脈絡下才能搞清楚,我不是當事人,不知道真相,只能說修行是一輩子,書籍都是參照內省用的。
教室主要練習的體位法是阿斯坦加(Ashtanga Yoga),所以我們對阿斯坦加的創始人Pattabhi Jois和他的老師Krishnamacharya都很有興趣。Krishnamacharya去世許久,他的兒子德西卡恰著作較多,目前有中譯本的是《瑜伽之心》。德西卡恰受西方教育成長,本來要成為一位工程師,但最後感受到瑜伽的力量,改當瑜伽老師。西方教育及工程師的背景讓德西卡恰既平實也重視邏輯。德西卡恰認為瑜伽就是一個方法,瑜伽八肢是瑜伽的八個面向,每個都很重要並且彼此相關。體位法不比戒律重要,呼吸法也不比體位法重要。經常讓大家感到模模糊糊的後三肢攝心(dharana)、禪那(dhyana)及三摩地(samadhi),德西卡恰解釋的非常清楚:專心認真(攝心dharana)研究瑜伽之後,能與瑜伽本質溝通(禪那dhyana)進而合而為一(三摩地samadhi)。但是三摩地只是你此時此刻與現階段的瑜伽學習合而為一,不表示最終的結果。因為隨著你對瑜伽的認識越深,就有更深一層的知識需要了解,也就有下一個三摩地。
德西卡恰可說是把瑜伽的玄幻面紗一把揭下,不玄不妙沒什麼神奇力量。大概是這樣,德西卡恰不太紅,不受到主流瑜伽界的歡迎,但卻也是這樣的不玄不妙,反倒逼我們面對此生此世此時此刻,也就是真正的當下 —— 這,不正是瑜伽?
對德西卡恰有興趣且具有能力親炙英文原文的網友,我推薦德西卡恰與另一位心理醫生Dr. Krusche共同撰寫的《佛洛伊德與瑜伽》(Freud and Yoga: Two philosophies of Minds compared)。簡單來說,就是【料理東西軍】的瑜伽經版(才不是!)德西卡恰代表東方的瑜伽哲學,Dr. Krusche代表佛洛伊德以降的西方心理分析傳統。Dr. Krusche舉證佛洛伊德在提出劃時代的《夢的解析》前,曾與研究東方哲學與印度教思想的教授們往來頻繁,佛洛伊德應該有受到瑜伽的影響。Dr. Krusche認為《夢的解析》像是本冥想論文集,佛洛伊德一對一的心理分析分式也跟古早時代瑜伽一對一的傳授方式很像。在這樣的基礎下,他們開始討論瑜伽經,這樣分析下來的瑜伽經,又跟目前中文世界裡的瑜伽經不一樣了........
![]() |
佛洛伊德做瑜伽? 不管是不是,人總是有想跳出去的欲望 image credit: https://www.pinterest.com/pin/403987029047836543/ |
連續看了幾本比較硬的瑜伽書,我為了調適一下就在書店翻看比較輕鬆的瑜伽心得書,無意間看到《瑜伽,遇見真我的進行式》,作者Rachel Tsai老師的資歷相當吸引我,她深入學習過艾揚格瑜伽與阿斯坦加瑜伽,取得阿育吠陀醫療資格及倫敦大學亞東學院宗教思想研究系碩士。
讀書會念了艾揚格的書讓我對瑜伽的本質產生興趣,我平常練的體位法是阿斯坦加,隨著研究深入,我也對印度哲學產生興趣,甚至動念想再拿個印度哲學碩士。Rachel Tsai老師多年前出版的書此刻出現在眼前可說是因緣具足。雖說這本半自傳偏向心得分享,沒有太深入的分析,但因為走在類似的道路上,許多段落讀起來都讓人深有共鳴。
讀書會的時候,有朋友很佩服Rachel老師做什麼都做最好,書念得好,在美國的工作也好,轉到瑜伽這一行後也有很深的造詣。但我不這樣看。Rachel老師早先的人生經驗大抵就是民國五、六零年代的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這條路或許並不好走,但符合社會期待,也就是說只要努力,不用掙扎:努力去一個物質報酬最高的地方賺取最高的物質報酬,享受高物質帶來的高評價。
沒什麼不好。
除非,這條路走得不開心。而且,要誠實面對自己的不開心,而不是逃到物質裡,逃到掌聲裡,逃到親友的肯定裡。
看Rachel老師的背景,顯然從小一路被肯定到大。在異鄉最辛苦奮鬥、學位金錢都還沒有到手的時候,能夠給她支持的大概就是這些肯定。但她卻要在多年後親手毀掉這些肯定。
書理簡單寫到Rachel老師選擇離婚時,親友的質疑與憤怒不斷。她曾經猶豫是否要回應親友的認同,畢竟讓大家認同真的輕鬆很多,特別是對東方社會的女人來說,有太多認識與不認識的人愛出手出嘴評價你的私領域,迎合大家會讓日子好過很多。但是真正的瑜伽練習者無法不誠實, Rachel老師選擇誠實面對自己的變化,面對生命的實相。
生命的實相就是無常,儘管無常的是自己,再讓人受傷也要接受這就是真相。
這也是瑜伽練習給我們的勇氣,在不見血的殘酷真相下,我們都還是能微笑盤在蓮花中,接受與放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