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5的文章

Kapotasana

9/2 mysore時, Eason Chen  老師拍下來的 Kapotasana 。 一年前在flow課堂上有做過Kapotasana,當時只是用天生柔軟硬做,先直接往後倒,手再一點一點慢慢往回抓到腳跟。最後用臂力推起來,簡單來說就是拉腰、傷肩、用蠻力,為達終點不擇手段。 老師看了,也沒說什麼,只是不給我做Kapotasana。只有一次,他讓我用跪姿腳後跟抵牆,再從那裡往後彎,他說Kapo的正確做法是這樣。我彎到一半就腰痛,怕受傷,立刻放棄,也知道Kapotasana就算對天生柔軟的我來說,也不容易。 後來我沒再特別想做Kapotasana(在mysore裡,少一個動作,就是少一個體位和vinyasa,少一點比較好.......)不過老師倒是很仔細的磨我的drop back,就算我已經可以穩穩的drop back,不需要三次吸吐,也不會爆衝起來,老師還是要我顧好每一點:腳要直,跨要推,脊椎往上拉長,胸口慢慢捲。 簡單來說,就是在drop back裡把自己的身體當後彎神器來用。 就這樣捲了快一年,上個禮拜老師說做Kapotasana吧。ashtanga的世界裡是老師開口,學生就要做。我沒想很多,把根基顧好身體往後捲,就看到自己的腳後跟了。當時嚇一跳,心想媽呀,怎麼會?然後手下來就摸到腳後跟了。 那天回家晚上很晚時突然想起來,跟老公提一下,老公問不是很棒嗎?你怎麼沒特別開心? 為什麼?因為離跳烏鴉更近一步了吧。 照這樣下去,一、兩年後跳烏鴉做到了大概也不會興奮,因為離一腳掛頭把自己抬起來(Eka Pada Sirsasana C)又更近一步,做到這個又離下一個挑戰更近一步,離下一個挑戰又更近一步,無止盡的挑戰,直到老,直到死去。 ashtanga真是薛西弗斯的修煉來著。 ==== 卡繆說:薛西弗斯非常快樂。

讀書會回顧(下)

下一本《 瑜伽:身心靈合一之旅 》我已經忘記是誰推薦了。這本書我在上師資班時就是老師列出來的推薦讀物之一。老實說,念師資班時因為頭倒立一直上不去,所以不管看那本書都只看頭倒立,書一開始提到的七大原則瞥過就算了。這一次重讀才發現丟掉的糟粕才是精華,當時沒有細看實在太可惜,執念總是拉人走向彎路,得繞了又繞才發現,真理總在闌珊處。 話又說回來,以我當時的能力,八成也無能理解作者說要像海星人般以肚臍啟動,四肢被動,全身連同體內臟器一起參與做體位法是什麼意思。更別說肌肉的鬆沉、用力及垮掉差別在哪。近幾年瑜伽和體適能結合,很多老師只是把瑜伽當作肌肉鍛鍊來做,也就有越來越多的學生練瑜伽練到身體僵硬,而不像瑜伽人般的鬆沈。昨天課堂上來了一位新學生,我問他之前的瑜伽經驗,他說在別的地方上過各種瑜伽,一臉挑戰來吧,我ok,但一進入體位,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四肢有力,Bandha無力。 林麗珍老師在《行者》裡對一位學生說:「他忘記他有脊椎了。」真是一句警鐘,很多人都硬繃著脊椎把手拉高,把腳跨遠,卻忘了從骨盆往上長出來的脊椎才是身體的中軸,從中心啟動,手腳鬆沉畫開,宇宙自然浮現。 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 很多人只把這幅畫放在人體結構比例上, 但想想,達文西為什麼要用圓形和正方形來表示這個人的手腳活動範圍。 真的只是拿來當比例尺而已嗎? 最後是前一陣子看完的《 瑜伽的科學 》。這本書剛出版時我就讀完了,我非常喜歡前半本,到處推薦,但是看過的人全部都說很難看。所以我一直不敢在讀書會推薦這本書,但中文的瑜伽書實在不多,我們已經讀到差不多沒書可看了,有人說那看這一本吧,其他人只能無奈接受。 真的是無奈接受,因為討論這本書的第一堂,大家就一直說好難看好難看,連推薦的人都說不好看。只有我一個人因為了解瑜伽近代史及科學證據而興奮不已。知道瑜伽的近代史可以找到自己的立足點,知道自己站在什麼樣的地方,練的是什麼,為何而練?否則東撿一個體位法,西撿一個體位法,不就跟今天跟比利大叔打泰拳,明天跟鄭多燕跳有氧差不多嗎?泰拳、有氧沒什麼不好,但要專注才能有累積。我很高興在書裡讀到我曾經接觸過的KaivalyaDhama Yoga Institute在印度獨立史上扮演的重要地位,KaivalyaDhama的歷史雖短,但創始人藉由瑜伽與提升民族自尊,又將瑜伽與科學結合,為印度獨立推上一把。 真正

讀書會回顧(中)

《 瑜伽之樹 》和《 艾揚格瑜伽聖經 》讓大家對瑜伽的本質更有興趣,有夥伴提出念瑜伽經。不過我當時找了幾本市面上的瑜伽經稍加比對,發現不同版本差異頗大。很有中國文人藉批註經典改寫經典,藉古人口說自己話的味道。這種狀況下,最好的方式是親炙原典,但是瑜伽經以梵文寫就,沒人能念,真開讀書會頂多只能覺得梵文很像攪亂的義大利麵吧。 剛好讀書會成員Jane當時正在讀《 瑜伽真的有用嗎 ?》Jane覺得書的內容和我們的練習頗能融會貫通,就列入了我們下一本書單。我蠻喜歡這本書,作者將佛經的例子與瑜伽經融合串成一部好讀的小說。之前讀《 印度智慧書 》時產生的許多困惑,都在這本書裡得到解答。只是我用英文google作者麥可・羅區格西(Michael Roach)的背景後,看到刀光血影的八點檔情節,實在無言以對。有些事件要當事人在事發脈絡下才能搞清楚,我不是當事人,不知道真相,只能說修行是一輩子,書籍都是參照內省用的。 教室主要練習的體位法是阿斯坦加(Ashtanga Yoga),所以我們對阿斯坦加的創始人Pattabhi Jois和他的老師Krishnamacharya都很有興趣。Krishnamacharya去世許久,他的兒子德西卡恰著作較多,目前有中譯本的是《 瑜伽之心 》。德西卡恰受西方教育成長,本來要成為一位工程師,但最後感受到瑜伽的力量,改當瑜伽老師。西方教育及工程師的背景讓德西卡恰既平實也重視邏輯。德西卡恰認為瑜伽就是一個方法,瑜伽八肢是瑜伽的八個面向,每個都很重要並且彼此相關。體位法不比戒律重要,呼吸法也不比體位法重要。經常讓大家感到模模糊糊的後三肢攝心(dharana)、禪那(dhyana)及三摩地(samadhi),德西卡恰解釋的非常清楚:專心認真(攝心dharana)研究瑜伽之後,能與瑜伽本質溝通(禪那dhyana)進而合而為一(三摩地samadhi)。但是三摩地只是你此時此刻與現階段的瑜伽學習合而為一,不表示最終的結果。因為隨著你對瑜伽的認識越深,就有更深一層的知識需要了解,也就有下一個三摩地。 上述句子裡的「瑜伽」可以代換成「數學」、「舞蹈」、「哲學」、「政治」,甚至是「機動戰士」, 熱愛研究各類怪奇知識的宅男宅女們一定對這個過程心有戚戚焉。 其實就是很標準的研究過程。 德西卡恰可說是把瑜伽的玄幻面紗一把揭下,不玄不妙沒什麼神奇力量。大概是這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