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在潘朵拉盒子裡的體位法

image source: somuchyoga

如果問剛開始練瑜伽的人最嚮往做到哪個體位法?十個有八個大概會說是頭倒立,第九個不選是因為沒看過,第十個是寶寶,心裡很想但嘴巴不說。

當然累積幾年瑜伽功力後,嚮往的體位法會轉變到其它面向,像是極致的後彎、扭轉、手平衡、手倒立、指倒立,不過這都是後話了,今天我想把時間軸往前拉一點,拉到剛開始學瑜伽的時候。

瑜伽非常重視倒立,有生理學上的理由。從出生以來,我們大部份的時間是頭上腳下,血液淋巴等受到多年地心引力的影響,沈積在身體下半部,容易造成水腫和血液循環不良。倒立時反轉這個過程,可刺激和活化身體。會頭倒立的人都知道做頭倒立時肩頸有多放鬆,效果之強更勝按摩。

不過一般人還無法感受,只是覺得這個動作非常酷。不像有些瑜伽體位法得折手折腳光看就痛,頭倒立不會讓人不舒服,又因為頭倒立散發的平靜神聖感,只要掌握的好,一秒就能去凡入聖,卸下俗世的重擔。頭倒立像是一扇神秘的門,只要推開它,我們就可以走到無法想像的遠方。

只是頭倒立這扇門真是不好推,練習者需要具備核心、手腳力量,還要胸髖開展,沒有運動習慣的初學者很難辦到。也難怪外國人將體位法分等時,將頭倒立歸類在中階程度體位法。初學者幾乎都是在頭倒立裡第一次明白,絕望的滋味嘗起來是怎樣

我第一次接觸頭倒立是在上師資班的時候,那時候班上大概分成兩派,一派是練過瑜伽或舞蹈等有開發過身體的人,頭倒立稍微提點一下,他們的腳就可以輕鬆飄在空中。另一派就是我這種,前半生沒做什麼運動,對身體很不熟悉,老師說右邊時,我要先模擬我在寫字,才能確定右手是哪隻,才知道右邊在哪裡。所以練習頭倒立時,不管老師提點多少技巧,告訴我肩要怎樣,背要怎樣,我的身體就是沒辦法做出反應,我的腳就是黏在地上。練習完畢以嬰兒式休息時,我總是轉頭從手臂細縫窺看腳還飄在空中的同學,像是在膜拜一尊尊神祗。

image source: Taking it one breath at a time


師資班的老師說頭倒立最大的阻礙是怕摔,只要安全的摔過一、兩次,克服恐懼就可以起來。就衝著這句話,我讓自己不斷摔,每次摔完後,我都想最慘就是這樣,好啦,我經歷過了,我不會怕了,頭倒立,起來吧!

當然還是起不來。

當時的我好焦慮,沒事就練習頭倒立,然後摔倒,再把自己甩上去,然後又摔下去。師資班的老師實在看不下去,念我畢業考又不考,與其花時間練頭倒立還不如把船式練好,畢竟在學生面前展示船的機率實在比頭倒立高太高。

我知道老師說的對,但是當時的我執念太深,聽不進老師的勸導,只覺得不會頭倒立有什麼資格教瑜伽。

當時不只「不甘心」在我內心深處徘徊,連「自卑」、「沮喪」、「憤恨」也在「不甘心」後面紛紛探頭出來。偏偏ashtanga的動作是以頭倒立作結,也就是每一次練習,我都得面對自己的不足,每一次的結束,都是一次黑暗之旅。

後來我終於學到一個技巧成功進入頭倒立。這技巧我就不說了,總之不是靠實力上去,所以我就算進到頭倒立也無法穩定,狀況好一點時,覺得自己像海上隨風搖擺的小舟,無法控制亂漂。狀況糟一點就是小舟翻船,直接摔下來。反正我知道怎麼安全的摔,還是不死心的繼續做頭倒立。只是做頭倒立時總是帶著一種赴死的淒涼,不太確定今天是摔還是不會摔。

貓咪示範如何安全摔倒不受傷
image source: Me My Cat and I

我一邊練習一邊研究解剖學又一邊思考自己的摔倒史,總算對自己老實承認:我,就是太急。我在一隻腳能離地時,就趕快把另一隻腳拉起來,兩隻腳離地一公分了就趕快拉直,然後祈求不要摔倒。其實這中間的每一個過程我都應該待久一點、呼吸穩定一點,等自己的身體準備好了,才再將身體轉高一點。

等到我真的能夠控制自己,用正確的力量,穩定的的進入和離開頭倒立已經是在我「學會」這個體位法一年多之後。我的摔倒次數累積起來,也早超過兩位數。我後來經常想,如果當初我有耐心慢慢練上去,花的時間可能也是一年多,而且不需要摔那麼多次,不會受傷。

同樣都要花一年多才能學會穩定的頭倒立,一種是硬把自己甩上去,有時候穩定有時候不穩定,但我可以驕傲說我會頭倒立。另一種則是在過程中緩慢的練習,將自己推上去,不會受傷,只是談到頭倒立時,我會心虛。

同樣要花一年才能真正掌控這個體位法,一種是可以有自信但會受傷;另一種是沒有自信,但不會受傷。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

前次在AYTW的mysore練習後,有朋友跟我討論到頭倒立問題。我請他直接向信安老師請教,信安老師示範了頭倒立從一隻腳離地到最後雙腳拉直的所有階段,並且說每一個階段之間都需要好幾個月。

image source: barefoot sancutuary

「每個階段都要好幾個月啊。」我轉頭看向朋友。

當初如果有人這樣跟我說,我會比較甘心地在每個階段裡停久一點嗎?

說真的,我不知道。

畢竟,最難就是難在不得不的停留,停在那裡不上不下,無法前進無法後退,心總是會慌,到底現在是終點還是中途?是困局還是超脫?是已經在這條路走到盡頭,乾脆放棄吧,還是再撐一下,或許明天就有成功的希望。

真的得持續練習到對自己的身體更敏銳,可以感受到體內每一毫米的變化,才能相信自己的確在前進,只是是在自己的世界裡,以自己的速度,練習自己的體位法。當我們能這麼清楚地將感覺內收到體內最細緻之處,就再也聽不到別人的耳語,感受不到別人的目光。

也因此我現在看到急著把腳踢上牆或甩上牆的學生,就像看到從前的自己,我非常理解也非常同情。我會說現在做不到頭倒立有什麼關係,慢慢來吧,下犬一樣是頭下骨盆上。

image source: DUMPaday.com

做到了頭倒立也不怎麼樣,前面還有好多種變化:

KPJAYI certified老師David Gurigues的示範頭倒立各種變化


唯一確定的一點是,頭倒立像潘朵拉盒子裡最壓箱的寶貝,只要你走過那麼一趟豐富的心靈之旅,你大概就回不去了,你的生活再也不能沒有瑜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以為的真的是你以為的嗎?

「兩塊磚?你會不會太誇張了?」 男同學一臉緊張看著我,搖搖頭說:「我的身體很硬,不是普通硬,我需要兩塊磚。」 「是嗎?你『需要』嗎?還是你『想要』?」 我帶的動作是Trianga Mukhaikapada Pascimottanasana (中文有人照梵文翻成「三肢前彎」,也有人看外形翻成「半英雄坐姿前彎」)。如下圖所見,直角算一肢,彎腳算一肢,臀部算一肢。這三肢最好在同一個平面上,像下面這張圖。 這個動作可以活動髖關節,適合給長期坐在電腦桌前以至於骨盆僵化固著的現代人調整身體。 但總是歪坐享受文明的現代人一做這個動作,臀部幾乎全往直腳的地方塌,基礎不穩,勉強前彎只是歪斜的更嚴重。所以一般老師會讓學生在直腳的臀部下墊毛毯,讓兩邊骨盆一樣高,像下面這張圖。 墊毛毯只是權宜,最好在瑜伽練習及日常生活中逐步將骨盆轉正,將髖關節活動開,最終撤掉毛毯,才最有效果。就像有些女生為了減肥穿馬甲,如果是減肥初期靠馬甲理解怎麼讓身體集中,那馬甲還有點用。如果以為什麼都不做,穿上馬甲就能變身林志玲,那馬甲下永遠只是一顆黑青的泡芙。 所以囉,拿輔具一定要有個心理準備:不論用起來多愛多喜歡,總有一天,你都得讓他走。 為了怕將來捨不得放下輔具,最好一開始就多開發自己的身體一點,輔具用的精簡一點。在最必要的時候讓輔具畫龍點睛,其他時候儘量靠自己。所以我看到這位男同學在最多只墊塊毛毯的Trianga Mukhaikapada Pascimottanasana裡用了兩塊磚,當然很吃驚。一塊磚塊大概是一張毛毯的三倍厚,男同學墊了兩塊磚頭,大概是別人的六倍高。 看得出來,墊了這麼高後,他感到很安心。但是,瑜伽如果只是餵養你的安心,讓你在舒適圈裡安逸懶散,那就不是瑜伽了。 我叫他給我一塊磚。男同學滿臉驚恐說:「我的身體很硬,真的不是普通硬,一塊不行吧。」相較他的驚恐,我則是伸出手,滿臉確定。 男同學猶豫不決的抽出磚,一副想遞又不想遞給我的樣子。他的手還在慢慢挪移,我則是直接伸手接過磚頭。男同學神色慌張,臀部懸空,一副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樣子。我開口要他慢慢地呼吸,慢慢地坐下,去感覺緊的地方,會痛就停下來,但是不要放棄。 他照我的指示,慢慢地呼吸,慢慢照做,臀部也慢慢降落在一塊磚上。 穩穩地降落,沒有勉強。 我問他會痛嗎? 「不會。」男同學

宛如曼陀羅

前幾天朋友問我在家裡練習時,可不可以跳過拜日式AB,只練自己不擅長的部分,比方說邊看電視邊來個Utthita hasta padangusthasana(站姿拉腳趾平衡)。 身為一個曾經邊看DVD邊練船式的人來說,實在很沒立場跟她說別這樣。但也因為我曾經這麼執著過,我也才能夠理直氣壯說:「千萬別這樣。」 單練個別體位法不過是練肌肉而已。如果只想練肌肉,不如直接去健身房。成效絕對比瑜伽快,苦果也絕對比瑜伽深。 有太多人太想做到某些體位而以健身的方式練習,練到最後身體太緊,無法扭轉或後彎。連身體都無法平衡,就別說心靈了。 所以我的建議是練習一定要專心。有了練習的念頭,就算時間不多,只有五分鐘或十分鐘,也還是定在當下,從拜日AB開始,各五次結束後可以直接跳到Utthita Hasta Padangusthasana。中間的trikonasana等都可以不要做,但是儘量不要省略拜日AB。因為拜日AB既是暖身,也是基礎,一步步的延伸才是Ashtanga。 不斷琢磨拜日AB。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單練個別體位還有用。 剛好信安老師也在前幾天分享了 Bandha的意義 。這個常常掛在瑜伽人嘴上的Bandha是什麼?據說瑜伽練半天就在練Bandha,據說有了Bandha就可以飛天遁地無所不能(真是想太多),那到底Bandha是什麼?據Ashtanga掌門人Sharath的回答,Bandha就是「身體變輕」,練習的法門則在Vinyasa的跳穿, Navasana及最後Utpluthih時把自己提起來。 仔細思考這幾個動作,歸根結底,其共同本質不也一樣是在拜日AB的前跳與後跳。 很多人覺得拜日AB外觀平淡,不斷重複又累又無聊。我以前年輕不懂事也很受不了每次mysore得做那麼多次拜日。但是隨著練習的時間增加,動作做的越來越多(也就是經歷的挫折越來越多),我慢慢理解拜日AB與後續動作間的關聯性。也可以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俯瞰,見山式開始前跳後跳上犬下犬,宛如以自己的身體往後往下往上往前畫出一個又一個的圓,這些圓重複疊合不斷擴散,像是一圈又一圈的曼陀羅,倏忽綻放,下一秒風吹沙過,留下的只有平靜。 (原文貼於2015/12/22的個人臉書上)

mysore魔力

說到 ashtanga 就不能不提mysore。剛接觸ashtanga時,常常看到ashtanga練習者一臉沈醉的講mysore多累多辛苦,嘴巴說手痠腳累,眼神卻顯溫柔,藏不盡的愛意在眼角皺紋中,我看了總不免想「嘴巴說不要,身體倒是挺誠實的」。就這樣,我被他們的表情騙進了mysore room。進到mysore room後也真的覺得很累很辛苦,但在與他人述說mysore甘苦時,我也發現,我的語調不再銳利,聲音溫和有了更多的包容。 mysore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對於沒接觸過ashtanga的你,一定很好奇,到底什麼是mysore? 我們先來看一張mysore room的相片: image credit: Mysore SF (http://mysoresf.com/the-practice/about-mysore-yoga/) Mysore SF由KYJAYI certified老師Magnolia Zuniga主持 在這張相片中,你看到了什麼? 人好多?好擠?每個人做的動作都不一樣? 如果你能從照片看出這三點,你的觀察力就有96分了,為你拍拍手。另外看不到的四分是什麼,就讓我來告訴你。 1. mysore是一對一 是的,人這麼多,但mysore依舊是一對一。就算你從來沒做過瑜伽,前彎也碰不到地,你還是可以走進mysore room。老師會過來教你呼吸,帶你抬手、前彎,從拜日式A開始一步一步往下做,熟悉動作後,老師就會走開,放你一個人練習。 因為沒經驗,或許一整堂課只能做拜日式A,你的心又無聊又焦躁,特別是再怎麼想專心還是忍不住瞥到旁邊,這個人輕巧跳穿,那個人腳掛到頭。他們的身體已經折成各種形狀,你還是只能抬手、前彎、下犬,全部都是基本中的基本。你心急厭惡又自卑,為什麼自己這麼笨重,什麼時候才能輕飄飄在空中飛?你無奈的繼續重複抬手前彎好無聊,想找老師幫你加動作,老師卻已經走到遠遠的不知道什麼地方。你又做了好幾次拜日式,身體好累,老師還沒回來,你往左看往右看,好不容易找到老師,忍不住用哀怨的眼神看老師一眼,老師對上你的眼睛,卻只給你完成式和大休息。傳說中的mysore就這樣結束了。 第二天一樣,頂多老師看你原來的動作做熟了,就再教你下一個動作。你還是站在那裡前彎,旁邊的同學卻好像已經骨頭拆掉,360度轉一圈又飛起來。你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