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上週六參加 林益慶Kalika Atmo辦的心流種子營

這個機緣說起來非常奇妙
益慶哥和Kalika 20年前將《當和尚遇到鑽石》的作者約翰麥格羅區帶到台灣,引進種子法則課程。也運用這個法則創業 8more, 將8more發展成今天的規模。

我則是在未創業前讀過這本書,那時大概還沒創業,對這本書沒有強烈的感覺,只覺得裏面講的大概就是種善因培善果,有點老生常談。

但是創業之後,又很奇妙的在不同場合聽到商界人士推崇這本書,那時候就覺得有點困惑也有點好奇:是不是我從來沒有讀懂這本書呢?

剛好就在幾週前,我因緣際會參加了「宮廟及身心靈研討會」,益慶哥是講者之一,他破題就講到8more 剛創立的時候,他非常忙,一直忙著解決各種問題:解決業績的問題、解決員工的問題、解決行銷的問題、解決市場的問題。

我正心有戚戚焉頻點頭時,益慶哥突然一句:「我當時想,怎麼一回事,我難道創業就只是一直在不斷解決問題嗎?」

我愣了一下,這什麼什麼機緣?我真的在年初時也是在心中頻頻吶喊,一直問自己到底為什麼要創業?為什麼我很像陀螺每天有數不清的問題要解決?

他當時沈靜下來,重讀《當和尚遇到鑽石》,思考這些問題都是「果」,當我們面對這個果的時候,我們就要去想想我們真正要的果是什麼,就要去培養正確的因產生下一個果。

在當下,我的衝擊非常大,我怎麼從來沒有這樣想過呢?

從「因」到「果」的線性思維,轉變成看「果」培「因」的立面思維。

我覺得隱隱有什麼被敲開,但又不是那麼確定,所以當益慶哥說 7/13 他要辦一個心流總裁種子教練培育班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報名參加。

課堂的第一句話,益慶哥就問我們「業是什麼」?

業不是好的,也不是壞的,業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一但開啟就必須完成的動能。

也就是說,我們的所言所行都在影響這個業的軌跡,將業推展完成。

課堂中教了我們很多工具,審度種子好壞,當播種出壞種子時,採取彌補行動導正業的方向。

我還在慢慢嘗試中,最明顯的改變是我因為不想種下壞種子,免得還要做彌補動作很麻煩,連口業都不造了。

我才發現造口業其實蠻浪費時間。

造口業的時候要去想那個人怎麼那麼笨?齁,怎麼會這麼笨,煩死了有夠笨。但是因為要定期自省,內在意識會變強,一意識到要造口業的時候,我頓一下想我不要埋下壞種子,我直接教他怎麼做,然後事情就順順過去了。

這幾天改變思維方式,還有很多發酵,我再慢慢分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以為的真的是你以為的嗎?

「兩塊磚?你會不會太誇張了?」 男同學一臉緊張看著我,搖搖頭說:「我的身體很硬,不是普通硬,我需要兩塊磚。」 「是嗎?你『需要』嗎?還是你『想要』?」 我帶的動作是Trianga Mukhaikapada Pascimottanasana (中文有人照梵文翻成「三肢前彎」,也有人看外形翻成「半英雄坐姿前彎」)。如下圖所見,直角算一肢,彎腳算一肢,臀部算一肢。這三肢最好在同一個平面上,像下面這張圖。 這個動作可以活動髖關節,適合給長期坐在電腦桌前以至於骨盆僵化固著的現代人調整身體。 但總是歪坐享受文明的現代人一做這個動作,臀部幾乎全往直腳的地方塌,基礎不穩,勉強前彎只是歪斜的更嚴重。所以一般老師會讓學生在直腳的臀部下墊毛毯,讓兩邊骨盆一樣高,像下面這張圖。 墊毛毯只是權宜,最好在瑜伽練習及日常生活中逐步將骨盆轉正,將髖關節活動開,最終撤掉毛毯,才最有效果。就像有些女生為了減肥穿馬甲,如果是減肥初期靠馬甲理解怎麼讓身體集中,那馬甲還有點用。如果以為什麼都不做,穿上馬甲就能變身林志玲,那馬甲下永遠只是一顆黑青的泡芙。 所以囉,拿輔具一定要有個心理準備:不論用起來多愛多喜歡,總有一天,你都得讓他走。 為了怕將來捨不得放下輔具,最好一開始就多開發自己的身體一點,輔具用的精簡一點。在最必要的時候讓輔具畫龍點睛,其他時候儘量靠自己。所以我看到這位男同學在最多只墊塊毛毯的Trianga Mukhaikapada Pascimottanasana裡用了兩塊磚,當然很吃驚。一塊磚塊大概是一張毛毯的三倍厚,男同學墊了兩塊磚頭,大概是別人的六倍高。 看得出來,墊了這麼高後,他感到很安心。但是,瑜伽如果只是餵養你的安心,讓你在舒適圈裡安逸懶散,那就不是瑜伽了。 我叫他給我一塊磚。男同學滿臉驚恐說:「我的身體很硬,真的不是普通硬,一塊不行吧。」相較他的驚恐,我則是伸出手,滿臉確定。 男同學猶豫不決的抽出磚,一副想遞又不想遞給我的樣子。他的手還在慢慢挪移,我則是直接伸手接過磚頭。男同學神色慌張,臀部懸空,一副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樣子。我開口要他慢慢地呼吸,慢慢地坐下,去感覺緊的地方,會痛就停下來,但是不要放棄。 他照我的指示,慢慢地呼吸,慢慢照做,臀部也慢慢降落在一塊磚上。 穩穩地降落,沒有勉強。 我問他會痛嗎? 「不會。」男同學...

宛如曼陀羅

前幾天朋友問我在家裡練習時,可不可以跳過拜日式AB,只練自己不擅長的部分,比方說邊看電視邊來個Utthita hasta padangusthasana(站姿拉腳趾平衡)。 身為一個曾經邊看DVD邊練船式的人來說,實在很沒立場跟她說別這樣。但也因為我曾經這麼執著過,我也才能夠理直氣壯說:「千萬別這樣。」 單練個別體位法不過是練肌肉而已。如果只想練肌肉,不如直接去健身房。成效絕對比瑜伽快,苦果也絕對比瑜伽深。 有太多人太想做到某些體位而以健身的方式練習,練到最後身體太緊,無法扭轉或後彎。連身體都無法平衡,就別說心靈了。 所以我的建議是練習一定要專心。有了練習的念頭,就算時間不多,只有五分鐘或十分鐘,也還是定在當下,從拜日AB開始,各五次結束後可以直接跳到Utthita Hasta Padangusthasana。中間的trikonasana等都可以不要做,但是儘量不要省略拜日AB。因為拜日AB既是暖身,也是基礎,一步步的延伸才是Ashtanga。 不斷琢磨拜日AB。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單練個別體位還有用。 剛好信安老師也在前幾天分享了 Bandha的意義 。這個常常掛在瑜伽人嘴上的Bandha是什麼?據說瑜伽練半天就在練Bandha,據說有了Bandha就可以飛天遁地無所不能(真是想太多),那到底Bandha是什麼?據Ashtanga掌門人Sharath的回答,Bandha就是「身體變輕」,練習的法門則在Vinyasa的跳穿, Navasana及最後Utpluthih時把自己提起來。 仔細思考這幾個動作,歸根結底,其共同本質不也一樣是在拜日AB的前跳與後跳。 很多人覺得拜日AB外觀平淡,不斷重複又累又無聊。我以前年輕不懂事也很受不了每次mysore得做那麼多次拜日。但是隨著練習的時間增加,動作做的越來越多(也就是經歷的挫折越來越多),我慢慢理解拜日AB與後續動作間的關聯性。也可以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俯瞰,見山式開始前跳後跳上犬下犬,宛如以自己的身體往後往下往上往前畫出一個又一個的圓,這些圓重複疊合不斷擴散,像是一圈又一圈的曼陀羅,倏忽綻放,下一秒風吹沙過,留下的只有平靜。 (原文貼於2015/12/22的個人臉書上)

mysore魔力

說到 ashtanga 就不能不提mysore。剛接觸ashtanga時,常常看到ashtanga練習者一臉沈醉的講mysore多累多辛苦,嘴巴說手痠腳累,眼神卻顯溫柔,藏不盡的愛意在眼角皺紋中,我看了總不免想「嘴巴說不要,身體倒是挺誠實的」。就這樣,我被他們的表情騙進了mysore room。進到mysore room後也真的覺得很累很辛苦,但在與他人述說mysore甘苦時,我也發現,我的語調不再銳利,聲音溫和有了更多的包容。 mysore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對於沒接觸過ashtanga的你,一定很好奇,到底什麼是mysore? 我們先來看一張mysore room的相片: image credit: Mysore SF (http://mysoresf.com/the-practice/about-mysore-yoga/) Mysore SF由KYJAYI certified老師Magnolia Zuniga主持 在這張相片中,你看到了什麼? 人好多?好擠?每個人做的動作都不一樣? 如果你能從照片看出這三點,你的觀察力就有96分了,為你拍拍手。另外看不到的四分是什麼,就讓我來告訴你。 1. mysore是一對一 是的,人這麼多,但mysore依舊是一對一。就算你從來沒做過瑜伽,前彎也碰不到地,你還是可以走進mysore room。老師會過來教你呼吸,帶你抬手、前彎,從拜日式A開始一步一步往下做,熟悉動作後,老師就會走開,放你一個人練習。 因為沒經驗,或許一整堂課只能做拜日式A,你的心又無聊又焦躁,特別是再怎麼想專心還是忍不住瞥到旁邊,這個人輕巧跳穿,那個人腳掛到頭。他們的身體已經折成各種形狀,你還是只能抬手、前彎、下犬,全部都是基本中的基本。你心急厭惡又自卑,為什麼自己這麼笨重,什麼時候才能輕飄飄在空中飛?你無奈的繼續重複抬手前彎好無聊,想找老師幫你加動作,老師卻已經走到遠遠的不知道什麼地方。你又做了好幾次拜日式,身體好累,老師還沒回來,你往左看往右看,好不容易找到老師,忍不住用哀怨的眼神看老師一眼,老師對上你的眼睛,卻只給你完成式和大休息。傳說中的mysore就這樣結束了。 第二天一樣,頂多老師看你原來的動作做熟了,就再教你下一個動作。你還是站在那裡前彎,旁邊的同學卻好像已經骨頭拆掉,360度轉一圈又飛起來。你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