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5的文章

讀書會回顧(上)

參加 青堤瑜伽 的讀書會已經有一陣子了,到目前為止讀過的書有《 瑜伽的科學 》、《 瑜伽:身心靈合一之旅 》、《 瑜伽,遇見真我的進行式 》、《 瑜伽之心 》、《 瑜伽真的有用嗎 ?》、《 艾揚格瑜伽聖經 》、《 瑜伽之樹 》和《 印度智慧書 》。 我先自首,我不是典型瑜伽人 —— 頭頂聖光、腳踩祥雲,手捻蘭花,口吐真言,滿心喜悅澤愛眾生(好啦,根本沒有這種人)。 我從小就對身心靈類的書籍無感,所以我剛練瑜伽時還蠻苦惱的,因為我只要喜歡一個東西,就會開始唸書查資料,那時瑜伽同好們推薦的書都跟身心靈、神、意識有關,我就覺得..........很煩。但我真心喜歡體位法,也領受到體位法帶給我的好處。所以有一陣子我是把瑜伽的身體和心靈分開來看,也就是一般人對待瑜伽的方式——當個健身操,或是當個大人的玩具來玩。 後來跟著Eason老師練習,老師要我們開讀書會念《 印度智慧書 》,或許是緣分不夠吧,這本書一直無法讓我產生共鳴,特別是死亡與業報的部分。不是我不能接受業報這個概念,只是作者的解釋無法說服我。但是我對印度哲學理解不深,無法批判。我不喜歡用「我覺得.....這樣對」、「我覺得.....這樣不對」的感覺派淺淺的討論,與其如此不如直接參禪。 為了讓讀書會的討論品質提高,我開始努力唸書,那時候翻了幾本,第一本讓我很感動的是《 瑜伽之樹 》。這本是瑜伽大師艾揚格的演講集,因為是演講稿,文字直白且深入淺出。艾揚格是現代瑜伽體位法大師,他將體位法與瑜伽八肢結合,也就是如何藉由體位法實現瑜伽八肢:持戒、精進、體位、呼吸、制感、攝心、禪那、三摩地*。 艾揚格的體位法做的出凡入勝,大概也因為這樣總有人攻擊他偏離瑜伽正道。所以在《 瑜伽之樹 》裡他不斷申明他不是只是個瑜伽運動員,而是真的將瑜伽經的修行貫徹在體位法中(唸書的掌握話語權就瞧不起用身體的,真是今古不變,東西亦同)。 也還好艾揚格是這樣不服氣,持續鑽研瑜伽經及研究體位法,著作等身,為瑜伽界留下豐厚的資產。 我將《 瑜伽之樹 》介紹給Eason老師,Eason老師也非常欣賞艾揚格,所以讀書會接下來的兩本書就是《 瑜伽之樹 》和《 艾揚格瑜伽聖經 》。這兩本書對瑜伽八肢著墨甚多,《 瑜伽之樹 》還特別描述了他對瑜伽老師這個職業的高標準。以書裡的標準而言,艾楊格可說是抱著奉愛的心情在教授瑜伽:比學生更努力練習

體位教學:橋式

有網友請我分享輪式影片。 輪式不簡單,要先掌握橋式,才能進到輪式。所以我先分享橋式。「橋」和「輪」都是後彎體位,只是一步比一步難。後彎很有趣,英文叫做「open heart postures」,開胸的時候,隱藏在心裡的小精靈也跟著飛出來。我們的讀書會在討論後彎與情緒釋放的關係時,就發生過情緒釋放的奇蹟時刻。那時候覺得,人類,真是奇妙,能夠這樣深入探索自己,真是幸運啊。

信安老師的溫柔

過去這三天, 青堤瑜伽 請到 KPJAYI 二級認證的信安老師來帶我們練習Ashtanga mysore。 KPJAYI是瑜伽研究所,專研風行全世界的阿斯坦加瑜伽(Ashtanga Yoga)。Ashtanga給人的印象就是要把腳掛頭、做把身體折斷般的後彎或各種手平衡等非人動作。能從這個研究所拿到認證的老師都不簡單,更何況信安老師拿到的是二級,全台灣也就五個人而已,他還是最年輕的一位。 最年輕的頂尖五人之一啊~~ 信安老師 image credit:  Chit Yoga Taiwan  青堤瑜伽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hityogataiwan 教室剛貼出信安老師的照片時,大家都很吃驚,怎麼看起來這麼像小孩? 大家看著照片一直在猜拿到二級認證的小男孩會是什麼模樣?我當然不會傻到以為信安老師會腳掛脖子從窗戶飛進來,但是可以這麼年輕就拿到二級認證,絕非等閒。應該是極為專注又自我要求極高。他會拿對自己的要求來修理我們嗎?會像創始者Pattabhi Jois一樣把每個人調整到快死掉嗎?我們會像Pattabhi Jois的一些學生,為了避免被老師調整,而把自己的潛力激發到百分之兩百嗎? 去過印度KPJAYI研習的 Michael 同學淡淡的說:「信安老師很溫柔的。」 這個溫柔又是什麼意思?Michael只叫我們用心體會就不再多說了。 第一天mysore我無法參加,晚上急急發訊詢問同學練習感想。 同學的回答是就是mysore,大家自主練習,信安老師會來幫大家調整,信安老師的聲音小小的,可能是這樣所以很溫柔吧。 這個答案當然無法滿足我,滿心期待之後兩天的mysore及一堂Ashtanga conference,老師的練習心得分享會。 第一堂mysore真的就是mysore,大家各自練,老師走來走去幫忙調整。老師沒有飛上天,也沒有突然腳掛頭,事實上穿著T-shirt、短褲的老師聲音溫和、腳步輕柔,要不是被調整到,真的會忘記老師的存在。 但是隨著時間過去,我漸漸可以體會老師的溫柔是什麼。 比方說,二級動作有個Dhanurasana/Parsva Dhanurasana,是先做弓式,再直接往右側躺變成側弓式,起來回正後再往左側躺變左躺側弓式

前彎的初心

「如果要伸展背部的話,可不可以把腳倒吊在單槓上,身體垂下來,用地心引力幫忙伸展?」前幾天,一個朋友這樣問我 「以學理來說,應該是沒問題,只是為什要這麼辛苦?光是站著前彎讓背垂下來就可以伸展背部了,為什麼要倒吊在單槓上?掉下來怎麼辦?」 「我站著前彎手碰不到地.......」 「沒人規定前彎手一定要碰到地,而且倒吊在單槓上會比較輕鬆嗎?」 「因為我經過公園時,常常看到小朋友在單槓上吊來吊去,他們好輕鬆啊,所以我想吊單槓應該是比前彎輕鬆吧........」瑜伽資歷謹一年的朋友看來有些不好意思。 的確,對身體比較僵硬的現代辦公族來說,前彎的確辛苦,讓手碰地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上課時看到前後左右的同學手碰到地板,自己卻碰不到,壓力更大、身體更緊繃,手和地版的距離也就越來越遠了。 只是往單槓頂端看是有很多小朋友吊來吊去,但你低頭會就看到有更多小朋友爬不上去。而且小朋友做得到的事情常常比較難。比方說弓式,小朋友都隨便扭一下就完成了,我們大人得花多少力氣,小心的呼吸、延展、訓練核心,才能在不傷害腰椎的情況下完成。 小朋友做弓式真是輕鬆容易 image credit: website LoveToKnow http://yoga.lovetoknow.com/Yoga_and_Pilates_Moves_for_Kids 在課堂上,大家繃著背把手往前努力拉長的同時,卻忘了手碰地從來不是前彎的重點。藉呼吸穩定核心,匯聚能量才是在前彎裡悄悄發生的事。手碰地是前彎的外形,背部延展是前彎的副產品。在前彎中讓核心不斷上提與穩定才是前彎的真義。 只是有太多同學核心垮了,緊繃著背部和肩膀硬撐,只為了手能碰到地。 那真正的前彎呢? 有些瑜伽老師會批評這樣的學生只是在練ego,不是在練瑜伽。 我是覺得不需要這麼嚴苛。瑜伽本就是約束心智,是一輩子的工作,我們較資深的練習者在簡單的前彎裡心平氣和,但在更難的體位法卻常常忘了初心。當看到同期的夥伴在練蠍子,在練御飯糰了,我們是焦躁的想迎頭趕上卻亂了身體的正位?還是乾脆放棄體位,批評做得到的人只練體位不修心?又或者是仔細檢討自己的不足,仔細而踏實的一點點補強? 瑜伽本來就是在修練ego。是人就有ego,面對ego,何錯之有? 難怪有些派別不練體位法,大家閉眼靜坐,不看不比較,什麼都不知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