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為什麼選擇不動手術

上次寫到我斷了一條韌帶之後,得到廣大的迴響。好多朋友幫我問了身邊能找到的所有人脈,將各物理治療師或醫生的建議或判斷傳給我。

我要先說好感謝,真的好感謝。大家傳給我的每一篇訊息我都仔細看過了。謝謝大家擔心我的狀況,也謝謝大家特別為了我去詢問各專業朋友。這世界上竟然有這麼多人只是單純的希望我好而不求回報,我真的好感謝。

很多朋友很擔心我不動手術,長久下來會有嚴重後遺症。

我先解釋一下為什麼我選擇不動手術。

怕痛多少是有啦(很想否認但無法否認),但主要是因為在就醫過程裡所接觸的骨科醫生及運動醫學科膝關節障礙專科醫生,都沒有積極勸我動手術,自然影響到我對手術的態度。

不過我後來還是有google。google第一件事是發現,十字韌帶斷裂是蠻常見的運動傷害,很多人都面臨是否開刀的抉擇。近年來醫生比較不建議一定要開刀,主要是根據2010年在新英格蘭的大型研究,研究樣本是121位18~35歲只有一條韌帶急性斷裂的傷者,他們的半月軟骨都沒有磨損,且平常都有運動習慣。研究時將這些人分成兩組,一組選擇積極復健,另一組選擇直接開刀。兩年後看看他們的生活品質及運動狀態,之後又再持續追蹤五年,其結果是:

1. 十字韌帶斷裂後,積極復健比直接開刀的效果好。
2. 不管有沒有開刀,都需要積極復健。
3. 開刀後,如果沒有積極復健維持股四頭肌的強度,依舊會得退化性關節炎。

換句話說,手術不是萬能,復健才最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積極復健而不是直接手術。

我參考的文章連結附在最後面,其中涂俐雯醫生的文章裡還有提到什麼樣的人一定要動手術:

『如果你是前十字韌帶損傷,且合併「嚴重的膝蓋內外側副韌帶斷裂」或者「膝關節軟骨嚴重破損」者,可以優先考慮開刀,否則,還是應該先以復健治療及訓練為第一優先,若復健失敗才考慮重建手術。』

我剛好就是只有前十字韌帶斷裂,其他幾乎無恙(是的,我的半月軟骨也沒受損,我真的超幸運)。

某位幫我詢問物理治療師的朋友也證實了這個論點,他說:

「職棒有些選手也沒有十字韌帶。主要訓練方式,是強化hamstrings 肌群,也就是控制膝彎曲的肌肉,訓練模式為閉鎖式訓練。」

接下來,自然是ashtanga第一系列是否適合當作積極復健內容?(我有先簡單google一下,感覺起來ashtanga很多動作都跟閉鎖式訓練很像,但我不敢保證,畢竟物理治療這門學問很深。)

有個朋友幫我諮詢復健科醫生,復健科醫生一知道我是練瑜珈的,第一句就是動手術,理由是「練瑜珈的很會扯關節」。這讓我回想起好幾年前我還不是規律的ashtanga練習者時,有一天我練後彎受了傷去復健科,醫生一聽到我是瑜珈受傷,第一句是:「你們練瑜珈的最會受傷了,怎麼不知道受傷第一件事要先冰敷?」

不講不知道,原來瑜珈練習者在一些醫生眼裡是高受傷危險群啊!!!

我當時好困惑,瑜珈不是療癒嗎?為什麼會被醫生歸類為高受傷危險群呢?

這些疑惑在我成為規律的ashtanga練習者後才得到解答。

真正規律練習後,我才知道ashtaga對肌力跟肌耐力的要求非常高,一般初學者練完站姿動作就已經往生(如果你做完拜日式5A3B就往生的話.......誠心建議,趕快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別再滑手機啦)。長久練習下來,體力、肌耐力和關節靈活度自然都可以培養起來。

我天生柔軟度比較好,在還沒有規律練習前,我就已經可以做到Kapotasana之類很難的後彎。但是規律練習之後,我才發現有肌肉穩定保護延展的Kapotasana跟直接折腰椎的Kapotasana差別有多大。外形或許相似(其實在有經驗的老師眼中根本不一樣),但一個走向天堂一個走向死亡。

如果沒有鍛鍊出足夠的肌肉保護後彎,如果沒有打開髖關節就直接扯膝蓋做盤腿等困難動作,長久下來當然會變成復健科醫生眼中的頑固傷患(延伸閱讀:呵護你的膝蓋如枕邊唯一的愛人)。

許多男性朋友不相信瑜珈可以練出多少肌肉,我的建議是直接上一堂ashtanga mysore吧。mysore老師們都會溫柔的以堅定的語氣讓你做到不要不要的。

那ashtanga第一系列到底適不適合作為復健內容呢?以我對ashtanga的了解,我覺得可以,也剛好在我前一篇文章貼出來後,Space Yoga的早my老師Ann Huang老師在我的臉書留下這段文字:

「親愛的 Alice 我在100年五月也發生與妳一樣的狀況。你的描述歷歷在目完全了解,以下是我的過程與你分享,給你一些參考。

我在發生後第二天就回到墊子上練習,當時我心想第一級是療癒,所以我回到第一級的練習,剛開始的右腿只能微微的彎曲貼在左膝內側,在練習的過程中我們更小心的回到呼吸及觀察自己的身體,療癒與傷害只有一線之隔,那就是心念!約28天後,大約就好了九成,到目前它未曾再給我有任何的不舒適與束縛。」

Ann老師的留言給我莫大的鼓舞,讓我更確定以ashtanga第一系列做復健是正確的選擇。

我跟Ann老師一樣,一開始回歸練習時,右腿也只能微微彎曲貼在左膝內側,但我一直記得信安老師不斷提醒我「呼吸呼吸,不要快,好好呼吸」。所以我現在練習時的呼吸都是深厚飽滿,一邊練習一邊觀察身體的反應。特別是在盤腿替代式、Janusirsasana這些需要膝蓋彎曲的動作,我要在哪裡放鬆?在哪裡加強?如何讓自己復原的同時還不會受傷。

這些,真的很細緻。

沒有ashtanga練習經驗的人,可能比較難掌握身體的微妙反應,所以對一般人來說,或許在黃金復健期找物理治療師針對受傷部位,專心快速復健會比較好。

但是如果已經是受傷一陣子後的朋友,我很推薦練習ashtanga。我已經看到好幾個案例是在膝蓋受傷之後,靠著練習ashtanga鍛鍊核心及大腿肌肉穩定關節,讓自己的日常生活步上正軌(甚至搶紅燈,真是....乖孩子不要學)。

至於健康的朋友,當然要練啊!你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意外會降臨在自己身上,套句朋友的話,ashtanga就是要讓我們的身體和心靈可以強壯到 —— 面對無常。

===
關於十字韌帶受傷是否開刀,我所引用的資料來源是:
超越復健診所的涂俐雯醫生在運動視界網站上發表的專文:
前十字韌帶受傷,可以不要開刀重建嗎?

壢新醫院復健科林頌凱醫生:
「啪!」十字韌帶斷裂,該開刀還是復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以為的真的是你以為的嗎?

「兩塊磚?你會不會太誇張了?」 男同學一臉緊張看著我,搖搖頭說:「我的身體很硬,不是普通硬,我需要兩塊磚。」 「是嗎?你『需要』嗎?還是你『想要』?」 我帶的動作是Trianga Mukhaikapada Pascimottanasana (中文有人照梵文翻成「三肢前彎」,也有人看外形翻成「半英雄坐姿前彎」)。如下圖所見,直角算一肢,彎腳算一肢,臀部算一肢。這三肢最好在同一個平面上,像下面這張圖。 這個動作可以活動髖關節,適合給長期坐在電腦桌前以至於骨盆僵化固著的現代人調整身體。 但總是歪坐享受文明的現代人一做這個動作,臀部幾乎全往直腳的地方塌,基礎不穩,勉強前彎只是歪斜的更嚴重。所以一般老師會讓學生在直腳的臀部下墊毛毯,讓兩邊骨盆一樣高,像下面這張圖。 墊毛毯只是權宜,最好在瑜伽練習及日常生活中逐步將骨盆轉正,將髖關節活動開,最終撤掉毛毯,才最有效果。就像有些女生為了減肥穿馬甲,如果是減肥初期靠馬甲理解怎麼讓身體集中,那馬甲還有點用。如果以為什麼都不做,穿上馬甲就能變身林志玲,那馬甲下永遠只是一顆黑青的泡芙。 所以囉,拿輔具一定要有個心理準備:不論用起來多愛多喜歡,總有一天,你都得讓他走。 為了怕將來捨不得放下輔具,最好一開始就多開發自己的身體一點,輔具用的精簡一點。在最必要的時候讓輔具畫龍點睛,其他時候儘量靠自己。所以我看到這位男同學在最多只墊塊毛毯的Trianga Mukhaikapada Pascimottanasana裡用了兩塊磚,當然很吃驚。一塊磚塊大概是一張毛毯的三倍厚,男同學墊了兩塊磚頭,大概是別人的六倍高。 看得出來,墊了這麼高後,他感到很安心。但是,瑜伽如果只是餵養你的安心,讓你在舒適圈裡安逸懶散,那就不是瑜伽了。 我叫他給我一塊磚。男同學滿臉驚恐說:「我的身體很硬,真的不是普通硬,一塊不行吧。」相較他的驚恐,我則是伸出手,滿臉確定。 男同學猶豫不決的抽出磚,一副想遞又不想遞給我的樣子。他的手還在慢慢挪移,我則是直接伸手接過磚頭。男同學神色慌張,臀部懸空,一副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樣子。我開口要他慢慢地呼吸,慢慢地坐下,去感覺緊的地方,會痛就停下來,但是不要放棄。 他照我的指示,慢慢地呼吸,慢慢照做,臀部也慢慢降落在一塊磚上。 穩穩地降落,沒有勉強。 我問他會痛嗎? 「不會。」男同學

宛如曼陀羅

前幾天朋友問我在家裡練習時,可不可以跳過拜日式AB,只練自己不擅長的部分,比方說邊看電視邊來個Utthita hasta padangusthasana(站姿拉腳趾平衡)。 身為一個曾經邊看DVD邊練船式的人來說,實在很沒立場跟她說別這樣。但也因為我曾經這麼執著過,我也才能夠理直氣壯說:「千萬別這樣。」 單練個別體位法不過是練肌肉而已。如果只想練肌肉,不如直接去健身房。成效絕對比瑜伽快,苦果也絕對比瑜伽深。 有太多人太想做到某些體位而以健身的方式練習,練到最後身體太緊,無法扭轉或後彎。連身體都無法平衡,就別說心靈了。 所以我的建議是練習一定要專心。有了練習的念頭,就算時間不多,只有五分鐘或十分鐘,也還是定在當下,從拜日AB開始,各五次結束後可以直接跳到Utthita Hasta Padangusthasana。中間的trikonasana等都可以不要做,但是儘量不要省略拜日AB。因為拜日AB既是暖身,也是基礎,一步步的延伸才是Ashtanga。 不斷琢磨拜日AB。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單練個別體位還有用。 剛好信安老師也在前幾天分享了 Bandha的意義 。這個常常掛在瑜伽人嘴上的Bandha是什麼?據說瑜伽練半天就在練Bandha,據說有了Bandha就可以飛天遁地無所不能(真是想太多),那到底Bandha是什麼?據Ashtanga掌門人Sharath的回答,Bandha就是「身體變輕」,練習的法門則在Vinyasa的跳穿, Navasana及最後Utpluthih時把自己提起來。 仔細思考這幾個動作,歸根結底,其共同本質不也一樣是在拜日AB的前跳與後跳。 很多人覺得拜日AB外觀平淡,不斷重複又累又無聊。我以前年輕不懂事也很受不了每次mysore得做那麼多次拜日。但是隨著練習的時間增加,動作做的越來越多(也就是經歷的挫折越來越多),我慢慢理解拜日AB與後續動作間的關聯性。也可以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俯瞰,見山式開始前跳後跳上犬下犬,宛如以自己的身體往後往下往上往前畫出一個又一個的圓,這些圓重複疊合不斷擴散,像是一圈又一圈的曼陀羅,倏忽綻放,下一秒風吹沙過,留下的只有平靜。 (原文貼於2015/12/22的個人臉書上)

mysore魔力

說到 ashtanga 就不能不提mysore。剛接觸ashtanga時,常常看到ashtanga練習者一臉沈醉的講mysore多累多辛苦,嘴巴說手痠腳累,眼神卻顯溫柔,藏不盡的愛意在眼角皺紋中,我看了總不免想「嘴巴說不要,身體倒是挺誠實的」。就這樣,我被他們的表情騙進了mysore room。進到mysore room後也真的覺得很累很辛苦,但在與他人述說mysore甘苦時,我也發現,我的語調不再銳利,聲音溫和有了更多的包容。 mysore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對於沒接觸過ashtanga的你,一定很好奇,到底什麼是mysore? 我們先來看一張mysore room的相片: image credit: Mysore SF (http://mysoresf.com/the-practice/about-mysore-yoga/) Mysore SF由KYJAYI certified老師Magnolia Zuniga主持 在這張相片中,你看到了什麼? 人好多?好擠?每個人做的動作都不一樣? 如果你能從照片看出這三點,你的觀察力就有96分了,為你拍拍手。另外看不到的四分是什麼,就讓我來告訴你。 1. mysore是一對一 是的,人這麼多,但mysore依舊是一對一。就算你從來沒做過瑜伽,前彎也碰不到地,你還是可以走進mysore room。老師會過來教你呼吸,帶你抬手、前彎,從拜日式A開始一步一步往下做,熟悉動作後,老師就會走開,放你一個人練習。 因為沒經驗,或許一整堂課只能做拜日式A,你的心又無聊又焦躁,特別是再怎麼想專心還是忍不住瞥到旁邊,這個人輕巧跳穿,那個人腳掛到頭。他們的身體已經折成各種形狀,你還是只能抬手、前彎、下犬,全部都是基本中的基本。你心急厭惡又自卑,為什麼自己這麼笨重,什麼時候才能輕飄飄在空中飛?你無奈的繼續重複抬手前彎好無聊,想找老師幫你加動作,老師卻已經走到遠遠的不知道什麼地方。你又做了好幾次拜日式,身體好累,老師還沒回來,你往左看往右看,好不容易找到老師,忍不住用哀怨的眼神看老師一眼,老師對上你的眼睛,卻只給你完成式和大休息。傳說中的mysore就這樣結束了。 第二天一樣,頂多老師看你原來的動作做熟了,就再教你下一個動作。你還是站在那裡前彎,旁邊的同學卻好像已經骨頭拆掉,360度轉一圈又飛起來。你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