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瑜伽老師是什麼啊?

Yoga Alliance最近發表一篇文章說在美國98%的人認為他們自己是初級中階的學生,如果用英文學習來比喻的話,大概就是只會用到簡單現在式,還沒有辦法使用過去式。
教這樣程度的學生,如果一開始就直播好萊鎢電影訓練聽力,學生只會覺著這老師傲嬌討厭(我剛開始教英文的時候,真的做過這種蠢事,結果學生沒被激起學習興趣,我拿到好幾張教學負評.....)
rookie總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rookie而low無比。
我剛開始教瑜伽時也犯了類似錯誤,當時總忍不住在學生面前展現困難的體位法,說好聽一點是告訴學生瑜伽體位可以怎麼變化,藏在心裡不敢說出口的原因是我怕學生不知道我夠厲害能教瑜伽。多了些教學經驗後才發現,學生才不管老師能做到什麼,學生是來上課又不是來看表演。多的是身體僵硬的學生把三角形的下犬式做成四角形,在自身的限制裡苦苦掙扎,勉勉強強才能往老師的方向看一下。
如果連有運動習慣的美國都有98%的人只是瑜伽初級中階,那不太有運動習慣的台灣人大概有99%是初級初階。
初階有初階的樂天,我的學生們面對挑戰不會像下面的漫畫般沮喪,他們總是碎碎念「這不符合人體工學吧」,在我以為他們要放棄時,又就定位扭轉軀體說「就試一下會怎麼樣」。
他們總是帶著玩心試,把肢體放在想不到的地方,讓心隨著身體延伸而飛翔。飛翔不見得美好,有痠痛有懼怕,而這些都會過去,只留下透明的心,透明的情緒,以及大休息後,透明的眼睛。
因為都會過去,因為都會透明,課堂上的痠和痛嘗起來竟也覺得特別有滋味。瑜伽是教我們享受的藝術,在苦中都能品嘗。


(原文貼於2016/2/17個人臉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以為的真的是你以為的嗎?

「兩塊磚?你會不會太誇張了?」 男同學一臉緊張看著我,搖搖頭說:「我的身體很硬,不是普通硬,我需要兩塊磚。」 「是嗎?你『需要』嗎?還是你『想要』?」 我帶的動作是Trianga Mukhaikapada Pascimottanasana (中文有人照梵文翻成「三肢前彎」,也有人看外形翻成「半英雄坐姿前彎」)。如下圖所見,直角算一肢,彎腳算一肢,臀部算一肢。這三肢最好在同一個平面上,像下面這張圖。 這個動作可以活動髖關節,適合給長期坐在電腦桌前以至於骨盆僵化固著的現代人調整身體。 但總是歪坐享受文明的現代人一做這個動作,臀部幾乎全往直腳的地方塌,基礎不穩,勉強前彎只是歪斜的更嚴重。所以一般老師會讓學生在直腳的臀部下墊毛毯,讓兩邊骨盆一樣高,像下面這張圖。 墊毛毯只是權宜,最好在瑜伽練習及日常生活中逐步將骨盆轉正,將髖關節活動開,最終撤掉毛毯,才最有效果。就像有些女生為了減肥穿馬甲,如果是減肥初期靠馬甲理解怎麼讓身體集中,那馬甲還有點用。如果以為什麼都不做,穿上馬甲就能變身林志玲,那馬甲下永遠只是一顆黑青的泡芙。 所以囉,拿輔具一定要有個心理準備:不論用起來多愛多喜歡,總有一天,你都得讓他走。 為了怕將來捨不得放下輔具,最好一開始就多開發自己的身體一點,輔具用的精簡一點。在最必要的時候讓輔具畫龍點睛,其他時候儘量靠自己。所以我看到這位男同學在最多只墊塊毛毯的Trianga Mukhaikapada Pascimottanasana裡用了兩塊磚,當然很吃驚。一塊磚塊大概是一張毛毯的三倍厚,男同學墊了兩塊磚頭,大概是別人的六倍高。 看得出來,墊了這麼高後,他感到很安心。但是,瑜伽如果只是餵養你的安心,讓你在舒適圈裡安逸懶散,那就不是瑜伽了。 我叫他給我一塊磚。男同學滿臉驚恐說:「我的身體很硬,真的不是普通硬,一塊不行吧。」相較他的驚恐,我則是伸出手,滿臉確定。 男同學猶豫不決的抽出磚,一副想遞又不想遞給我的樣子。他的手還在慢慢挪移,我則是直接伸手接過磚頭。男同學神色慌張,臀部懸空,一副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樣子。我開口要他慢慢地呼吸,慢慢地坐下,去感覺緊的地方,會痛就停下來,但是不要放棄。 他照我的指示,慢慢地呼吸,慢慢照做,臀部也慢慢降落在一塊磚上。 穩穩地降落,沒有勉強。 我問他會痛嗎? 「不會。」男同學...

宛如曼陀羅

前幾天朋友問我在家裡練習時,可不可以跳過拜日式AB,只練自己不擅長的部分,比方說邊看電視邊來個Utthita hasta padangusthasana(站姿拉腳趾平衡)。 身為一個曾經邊看DVD邊練船式的人來說,實在很沒立場跟她說別這樣。但也因為我曾經這麼執著過,我也才能夠理直氣壯說:「千萬別這樣。」 單練個別體位法不過是練肌肉而已。如果只想練肌肉,不如直接去健身房。成效絕對比瑜伽快,苦果也絕對比瑜伽深。 有太多人太想做到某些體位而以健身的方式練習,練到最後身體太緊,無法扭轉或後彎。連身體都無法平衡,就別說心靈了。 所以我的建議是練習一定要專心。有了練習的念頭,就算時間不多,只有五分鐘或十分鐘,也還是定在當下,從拜日AB開始,各五次結束後可以直接跳到Utthita Hasta Padangusthasana。中間的trikonasana等都可以不要做,但是儘量不要省略拜日AB。因為拜日AB既是暖身,也是基礎,一步步的延伸才是Ashtanga。 不斷琢磨拜日AB。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單練個別體位還有用。 剛好信安老師也在前幾天分享了 Bandha的意義 。這個常常掛在瑜伽人嘴上的Bandha是什麼?據說瑜伽練半天就在練Bandha,據說有了Bandha就可以飛天遁地無所不能(真是想太多),那到底Bandha是什麼?據Ashtanga掌門人Sharath的回答,Bandha就是「身體變輕」,練習的法門則在Vinyasa的跳穿, Navasana及最後Utpluthih時把自己提起來。 仔細思考這幾個動作,歸根結底,其共同本質不也一樣是在拜日AB的前跳與後跳。 很多人覺得拜日AB外觀平淡,不斷重複又累又無聊。我以前年輕不懂事也很受不了每次mysore得做那麼多次拜日。但是隨著練習的時間增加,動作做的越來越多(也就是經歷的挫折越來越多),我慢慢理解拜日AB與後續動作間的關聯性。也可以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俯瞰,見山式開始前跳後跳上犬下犬,宛如以自己的身體往後往下往上往前畫出一個又一個的圓,這些圓重複疊合不斷擴散,像是一圈又一圈的曼陀羅,倏忽綻放,下一秒風吹沙過,留下的只有平靜。 (原文貼於2015/12/22的個人臉書上)

ashtanga一週練六天的規矩

前幾天,我在我的信箱看到一封信。是一個不認識的網友透過部落格的留言板留言問我問題,我連到部落格想回答,卻發現他已經刪了問題,我無從回答卻又暗暗可惜,這問題真的很有趣也很常見,我以前也曾為此糾結過。我想或許是網友的問題裡面提到一些較隱私的資訊,他不方便公開,所以我將比較個人的資訊拿掉,將他的問題重述如下: 「我想鍛鍊自己的修行,打算從訓練意志力著手,所以想增加ashtanga的練習量。因為我的工作得經常出差,沒辦法跟同一個老師固定練習,而且我還做其他運動,如果每天又做其他運動又練ashtanga,身體會受不了,所以我想問:如果一週練習兩天mysore,一天LED,這樣是否符合ashtanga的『規矩』?」 這個問題其實相當普遍,許多想練習ashtanga的人都會因為一週練習六天的要求卻步,因此覺得ashtanga可望而不可及。 我要先說明的是,我只是一個練習年資很短的練習者,怎麼樣我都不算是最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我只能就我自己的個人經驗和觀察到來談談這個問題。 從我剛開始學ashtanga以來,就一直聽到有人說ashtanga很難、很累、很辛苦,非常考驗意志力。而且一週一定要練習六天,沒有的話就不是練ashtanga。 這點當然沒錯。可是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一週別說是練六天,光是能練到三天都不容易。我記得我剛開始練ashtanga的時候,練一天大概要躺三天,所以一個星期只能練兩天(是的,我曾經這麼遜過)。 但我還是很嚮往ashtanga練習者的光環:刻苦、忍耐、意志力堅強和體位法高超。但是我的身體實在做不到,所以....所以.....我就看很多youtube的ashtanga影片安慰自己。 在那段時間裡我看到Kino的一段影片,在影片中,網友寫了email問Kino類似的問題,他說他剛開始學ashtanga,但是他沒有辦法做到一個星期練六天,他只能做到一個星期練三天,這樣子還算是練ashtanga嗎? 我當時聽了也想,對啊,這樣算嗎?我當時的練習量比影片裡的網友還少一天,一個星期只能練兩天,這樣子算嗎? Kino在影片裡露出她的招牌可愛笑容說那個網友很棒,初學者能夠一週練習三天已經非常了不起,希望該網友持續練習不要放棄,之後也許可以考慮多增加一天變成一週練習四天,然後一週練習五天,也許有一天,真的就可以達成一週練習六天的目標。 ...